第一部分.作家創造了人類本質的隱喻,我們稱之為角色。
.對話是角色與自身、他人、社會中說的話,隱含在語言下的具體與概念,使讀者能清晰捕捉到角色的思維和情感。
文字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能生動地描繪角色的言行舉止,並在讀者的腦海中構建具體的形象。
然而,單靠文字,有時難以完全傳達角色的深刻情感。這些情感常常是微妙而複雜的,僅僅依賴外在行為和言語描述,很難使讀者真正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波動。
理解和表達角色的情感成為小說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不僅需要作家的精心設計,還需要讀者的細心體會。
作家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呈現角色的情感,這包括內心獨白、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與其他角色的互動。
在內心獨白中,角色的思緒和感受可以不受限制地展開,讓讀者直接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例如,一個角色在面對失敗時,可能外表看似鎮定,但內心卻充滿了挫敗感和懊悔。此時通過使用內心獨白,作家可以讓讀者體會到這種情感的真實性和強烈程度。
細膩的心理描寫也是表達角色情感的有效手段。通過描寫角色的微表情、身體語言以及生理反應,作家可以將情感具體化。
比如,一個人在緊張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額頭冒汗,這些細節都能增強情感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這樣的描寫不僅使角色更加立體,還能讓讀者通過想像,感同身受地體驗角色的情感變化。
角色之間的互動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通過對話和行動,角色之間的關係和情感衝突可以自然地展現出來。
例如,兩個角色在爭吵時,言語上的尖銳和行為上的對立,都可以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情感糾葛。這些互動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讓讀者在理解角色情感的同時,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作家在表達情感時,還需要避免過於直白或生硬的描述。過於直白的情感表達,可能會讓讀者感到刻意和不自然,而過於生硬的描述,則可能會削弱情感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作家需要在描寫中保持適當的分寸,通過細緻入微的筆觸來傳達情感,使其更加自然流暢。
除了文字描寫,作家還可以運用象徵和隱喻來增強情感表達的深度和層次。
象徵和隱喻可以讓讀者在表面文字之外,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內涵。
例如,一場暴風雨可以象徵角色內心的紛亂和絕望,而一束陽光可以象徵希望和新生。這種間接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使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和有力。
理解和體驗角色的情感,不僅是作家的責任,也是讀者的積極參與。作家通過精心構建角色和情節,引導讀者進入故事的情感世界,而讀者則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共鳴,來解讀和體會角色的內心。這種互動使得故事更加具有生命力,讓角色的情感得以真正傳達和共鳴。
文字在描繪角色言行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力量,但在傳達深刻情感方面,則需要作家和讀者共同的努力。作家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設計,使角色的情感變得真實而具體;而讀者則通過細心的體會和共鳴,來深入理解和感受這些情感。只有這樣,角色的內在感受才能夠被真正凸顯,故事才能夠在情感層面上打動人心。
這種描寫能觸動讀者心靈,使其沉浸於故事情節中,引發共鳴。
角色情感的表達複雜而非僅依賴於作家的頭腦思考,而是透過角色的言行舉止整體展現。
將角色最強烈的欲望轉化為戲劇情節。
在戲劇情節中,角色的言行舉止交織著說出來的意識和沒有說出的潛意識。
將角色的行動和反應安排在產生戲劇情節變化的轉捩點上。
這些轉捩點成為故事發展的關鍵節點,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在小說創作中,對話可分為三種類型:已說、未說和不能說。
1)已說:這是角色選擇向別人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這些對話是直接和明確的,反映了角色願意讓他人知道的部分。
2)未說:這是角色內在的想法和感受,只對自己表達。這些內心獨白通常揭示了角色的真實情感和深層次的思考。
3)不能說:這是角色的潛意識衝動與欲望,即使對自己也無法坦白的部分。這些隱藏在潛意識中的內容可能會通過行為或無意識的言語透露出來,但從不會被直接說出。
對話的創作應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平庸瑣碎和重複內容,而是要依據事先設計好的危機或欲望衝突來建構戲劇情節。
這樣的設計能夠引人入勝,保持讀者的興趣。文句中應該填充有意義的細節,這些細節不僅要推動情節發展,還應該深化角色和情境,使整個故事更具說服力和真實感。
已說
已說的部分通常是對話的表面層次,反映了角色願意透露的意圖。例如,一個角色可能會說:「我今天過得很好」,但實際上,他可能在內心深處感到非常疲憊和壓力重重。這些表達出來的言辭可以是為了隱藏真實情感,或者是為了達到某種社交目的。
未說
未說的部分可以通過內心獨白或心理描寫來呈現。這些內容往往揭示了角色的真實情感和內心矛盾。例如,在同樣的情境中,角色內心可能會想:「其實我根本不想這樣,但我不得不這麼說。」這樣的描寫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增加了情感的真實性。
不能說
不能說的部分通常隱藏在潛意識中,是角色自己也無法完全理解或面對的情感和欲望。這些內容可能通過角色的夢境、象徵性行為或無意識的言語流露出來。例如,一個角色可能反覆夢見自己被追逐,這可能象徵他內心深處對某種壓力或恐懼的逃避。
創作策略
在創作對話時,應該集中於有意義和有張力的交流。略去日常生活中平庸瑣碎和重複的內容,專注於推動情節和深化角色的部分。對話應該服務於劇情的危機或欲望之衝突,這樣才能保持讀者的興趣和故事的張力。
對話中的每一句話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含義和目的。角色的言語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展現性格、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視窗。通過精心設計的對話,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內在動機和情感波動。
總之,成功的對話創作需要作家深入瞭解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巧妙地運用已說、未說和不能說的元素來建構有層次和有張力的交流。這樣的對話不僅能推動情節發展,還能讓角色形象更加豐滿真實,使整個故事更具吸引力。
.對話的定義:任何角色對任何人說的任何話。
在小說創作中,作家需要關注每位角色的內在思想和外在表現。無論是深藏心底的思想,還是口中所說的話語,都承載著明確的目的與需求。
作家應著重於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動機,確保對話能清晰地傳達角色的目的。
每段對話都是對特定需求的回應與行動,無論模糊或輕飄,都有其明確的目的。
這意味著,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有意圖的,承載著角色的需求和目標。這種方法能夠使對話更具真實感和說服力,同時也推動情節的發展。
言辭如音樂,對話即行動。透過精練的語言,我們在共鳴的旋律中前進。對話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展現角色性格和推動故事前進的重要手段。每一句話都應該像音樂中的一個音符,既有獨立的價值,又與整體旋律和諧共鳴。
為了實現這一點,作家應該:
1)深入挖掘角色內心:瞭解角色的內在思想和情感,確保他們的言行與內心狀態一致。這樣,角色在說話和行動時,能夠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
2)精確設計對話:每段對話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避免無關緊要的閒談。對話應該推動情節發展,或者揭示角色的內心衝突和需求。
3)運用心理描寫和內心獨白:通過心理描寫和內心獨白,揭示角色未說的部分。這不僅能夠增強讀者對角色的理解,還能增加故事的深度和複雜性。
4)注意語言的節奏和音韻:像音樂一樣,對話應該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這可以通過語言的選擇、句子的長短和對話的節奏來實現。這樣的對話不僅易於閱讀,還能讓讀者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緊張感。
5)展示角色的行為動機:每個角色的言行應該有其背後的動機,這些動機應該清晰可見。這樣,角色的行為才能夠顯得合理和可信。
6)避免過於直白的表達:角色的對話不應該過於直白地表達情感和意圖,而應該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暗示來傳達。這樣可以增加對話的層次感和吸引力。
總結來說,成功的對話創作需要作家深入瞭解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巧妙地運用言辭來展現角色的目的和需求。透過精練的語言,對話能夠在共鳴的旋律中推動故事前進,讓角色的內心和行為得以充分展現,使整個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對話實現其行動的方式有二種:
對話在小說中實現其行動的方式有兩種:戲劇性的對話和敘事性的對話。
戲劇性的對話:
戲劇性的對話使角色之間的話語充滿衝突,即使在只有一個角色的場景中,這種對話形式也能展現內心矛盾和情感波動。
這種對話旨在通過直接的對話展現角色間的張力和衝突,使情節更加緊張和引人入勝。
例如,兩個角色在激烈爭吵中表達不同立場,或者一個角色獨白時揭示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矛盾。
敘事性的對話:
敘事性的對話則由非角色敘述者或角色自身進行,旨在引導讀者回顧過去或激發對未來的好奇。
這種對話通常用於提供背景資訊、鋪墊情節或者展望未來發展。敘述者可以巧妙地在對話中注入衝突和幽默元素,將現實與幻想交織,使故事更加生動。
例如,敘述者通過對話回憶某個重要事件,或者角色在自言自語中透露即將發生的重要情節。
精心安排的對話:
精心安排的對話能有效防止情感自溺,使讀者能深刻理解角色而非作者的內心起伏。
這樣的對話設計應該避免過於直接的情感表達,而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暗示來傳達角色的內心世界。這不僅能使角色形象更加立體,還能讓情節更加引人入勝。
實例應用
1)戲劇性的對話:
.角色衝突:兩個角色激烈爭論,通過對話展現彼此的矛盾與分歧。
.內心獨白:一個角色在獨自面對困境時,通過自言自語展現內心的掙札和抉擇。
2)敘事性的對話:
.背景介紹:一個角色向另一個角色講述過去的事件,為讀者提供背景資訊。
.未來展望:角色在對話中透露未來的計劃或擔憂,激發讀者的好奇心。
結論:
對話在小說中的作用不僅僅是資訊的傳遞,更是展現角色內心和推動情節的重要工具。通過戲劇性的對話和敘事性的對話,作家可以使角色的形象更加鮮明,情節更加緊湊,引導讀者深入故事的情感和矛盾中。精心安排的對話避免了情感自溺,讓讀者能深刻理解角色而非作者的情感,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劇場、電影和文字敘述的對話各有獨特媒介角色。
劇場側重聽覺,觀眾在聆聽中沉浸,聲音成為故事主要元素;
電影注重視覺,透過影像呈現故事情節,觀眾通過視覺感知故事發展;
文字敘述屬於心理媒介,讀者需將語言轉化為內在形象和聲音,通過想像構建情境,最終產生個人反應。
視角是編導讓觀眾在故事中觀察的位置,在劇場中,觀眾從特定位置觀看人生的戲劇,可自由選擇關注角色的行動和反應。
影視中,透過攝影機的視角,影視呈現精彩故事。每一幀構成資訊拼圖,喚起觀眾對生活的關注,激發對未展現場景的想像。
敘述體文字為作者提供了靈活的觀察角度,使故事的敘述更加自由。
通過選擇不同的敘述者(第一、第三、或第二人稱),作者能夠引導讀者聚焦在特定視角上。
這種控制讓作者牢牢操控讀者的感知,引導他們走向時空、社會或角色內心的深處。
從合理化的過程、自我欺騙,到夢境和潛意識,作者通過視點的選擇展示了故事的多層面。
讀者隨著作者的文字穿越時空,目睹角色的癖性、夢魘和遺忘的記憶。巧妙運用視角的力量使讀者沉浸在故事中,除非刻意抽離,否則將被作者引導,只能看到或聽到他所呈現的世界。
文字敘述的戲劇性對白與敘述式對白:
文字敘述的戲劇性對白:即便移植至舞臺或電影,仍能完整呈現,保持其原有魅力。
文字敘述的敘述式對白:需要根據不同媒介的特性進行調整,以保持關鍵元素的連貫性。
以瑞典作家雅爾瑪爾·瑟德爾貝裡在1905年寫的小說《格拉斯醫生》中的一段舉例。
瑟德爾貝裡將醫生化為兩個角色:格拉斯和馬克爾。馬克爾可以是格拉斯正義的化身,格拉斯自己則是想犯謀殺案自我折磨的那一面。
格拉斯: 聽過“夢如意識”這個諺語嗎?
馬克爾: 聽過,我姥姥常這麼說,但現實中,夢只不過是白天的片段,不值得記。
格拉斯: 不值得,但它們都在腦中自有生命。
馬克爾: 在你腦中,醫生,不在我腦中。
格拉斯: 但你不覺得夢也會給我們看法?
馬克爾: 有時候吧!我小時候花了一下午也解不出幾何題,睡覺以後腦子還在運轉,在夢裡得到了答案,第二天我一看還解對了!
格拉斯: 不,我是說那些隱藏好,對自己的看法,從深處湧上來的黑暗欲望,是早上吃早飯時不敢承認的。
馬克爾: 如果我有這種夢,不是說我有啊,我就把它們丟到它們該在的深邃處。
格拉斯: 如果這些欲望再回來呢,夜複一夜地?
馬克爾: 那我就做個嘲弄的夢,把它們笑趕出我的腦中。
非直接對話型式:
作者用角色來開始敘述場景,以角色的對話解釋了在之前的另一個角色的對話。
例如:
布魯斯·諾裡斯的舞臺劇《克萊伯恩公園》中,貝芙既是關心又是抱怨自己的丈夫整晚不睡覺。
貝芙: 他那樣整晚不睡。昨晚就坐在那兒到淩晨三點。
我對他說: “你不想睡嗎?要不要吃一顆安眠藥?還是玩玩紙牌?”
然後他說: “有什麼意義?”好像每個人做每件事都得有什麼偉大的意義。
一開始的"貝芙:"是提示語,表明這段文字是由貝芙的角度和視角來敘述的。這種方式説明讀者明白發言者是貝芙。
整合第一句跟第二句。第一句提到了“他那樣整晚不睡”,第二句提到了"我"對他說:“你不想睡嗎?。根據對話中的描述,"我"指的是與“他”對話的人,即貝芙。
接著是貝芙詢問他是否想要吃安眠藥或者玩紙牌。整個描述是從貝芙的角度來描繪對方的行為和她與對方的互動。
接著的"他"指的是在對話中被提到的另一個角色的對話。在這個情境下,這個人對貝芙說:“有什麼意義?
接著是貝芙自言自語的說:好像每個人做每件事都得有什麼偉大的意義。
通過這一對話,觀眾深入瞭解了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角色內心的情感碰撞。
貝芙述說著她丈夫整晚不眠的困擾,昨晚甚至坐在那兒一直到淩晨三點。
這(言外之意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讓人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
貝芙表現出對丈夫的關切,以一系列“提問”表達她想要提供協助的意願: “你不想睡嗎?要不要吃一顆安眠藥?還是玩玩紙牌?”(言外之意是)透露了她的關心和願意幫助的心態。
然而,丈夫的回答:“有什麼意義?”(言外之意是)表明了丈夫內心的深思和對生活的疑問,似乎在詢問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他的想法。
接著是貝芙的自言自語:“好像每個人做每件事都得有什麼偉大的意義。”(言外之意是)是貝芙本身內心的矛盾,暗示著對方是否能更關心她的感受,以及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動機是否有真正的意義。
在這段文字裡,貝芙的丈夫到底說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對話交流在展示了情感的錯綜複雜,
當使用第三人稱敘述來重覆敘述對話時,讀者又得再揣測一次話語原本的意思。
下麵舉例,喬納森·弗蘭岑的小說《糾正》中伊妮德對阿爾弗雷德的對話:
“以下是第三人稱敘述。”邀請讀者自行想像場景,所以激烈、誇張的直接對白就成了讀者自己的想像,使每位讀者在他心中建構出一個更個人化、可信的場景版本。
懷孕的快樂使她輕率起來,導致伊妮德對阿爾弗雷德說錯了話。
當然不是什麼有關性、滿足或公平這些,而是別的不那麼禁忌的話題。
但是有天早上伊妮德昏了頭越了界線。
她竟建議阿爾弗雷德去買某個股票。
阿爾弗雷德說,股票是危險的荒唐事,最好留給有錢人和有閑的觀察家去搞。
伊妮德建議說不妨還是買買某個股票。
阿爾弗雷德說他可記得以前那個黑色星期二,宛如昨日般清晰。
伊妮德建議說不妨還是買那個股票。
爾弗雷德說買那股票很不恰當。
伊妮德建議說還是買那個股票吧。
阿爾弗雷德說第三個孩子要生了,家裡沒有閒錢。伊妮德建議說錢可以借啊。
阿爾弗雷德說不要。他大聲說不要,從早餐桌嘩地站起來。他大聲說不要,以至於牆上掛的那只銅鍋都震了一下。他也不吻她說再見,就離開了家,出走了十一天十夜。(將敘述者的故事場景推向成為讀者的故事場景,並以滑稽荒誕的方式引起讀者的好奇。)
.戲劇性和敘事性對話的三個基本功能:
1.解說、2.角色塑造、3.行動。
.1.解說部份(1.解說、2.角色塑造、3.行動。)
在呈現故事歷史背景和角色情感轉變時,資訊的呈現至關重要。
過少的資訊會使讀者感到困惑,而過多則會讓他們疲憊。
為了保持讀者的興趣,應逐步提供絕對需要知道的資訊,讓讀者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
在整理故事中的事實時,作者應有意識地強調重要情節,使讀者更容易記住關鍵點,確保每個細節都為故事服務,而非平等對待每個細節。故事的真正力量在於通過角色的實際行動展示,而非簡單地通過對白陳述作者觀點。當角色被降為傳達觀點的工具時,讀者便失去了對其的關注和共鳴。
強調重要情節:
作者在敘述中應該有選擇性地強調那些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情節。這樣的處理能夠讓讀者更容易記住和理解故事的核心內容。作者應該避免給每個細節以相同的重量,而是聚焦於那些對情節和角色發展至關重要的事件。
例如,一個角色的重大決定或轉折點應該被詳述和強調,而日常的瑣事則可以簡略帶過。
通過行動展示力量:
角色的力量和真實性來自於他們的行動,而不是簡單的對白。實際行動展示了角色的性格、動機和成長。這種展示方式比直接通過對話表達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讓一個角色通過一系列行動來展示他的勇氣或變化,而不是讓他直接說出「我變得更勇敢了」。
角色獨立性:
當角色被降為傳達作者觀點的工具時,他們就失去了獨立性和真實感,讀者也因此難以對其產生共鳴。角色應該有自己的聲音和行為邏輯,他們的言行應該來自內心的驅動,而非僅僅是作者思想的載體。這樣,讀者才能真正關注和理解角色,並投入到故事中。
1)強調重要情節:
.在關鍵場景中,如決定性對決、重要揭示或角色成長時,提供詳細描述和深刻描寫。
.使用重複或象徵手法來強調核心主題或動機,使讀者記住這些關鍵點。
2)通過行動展示:
.展示角色如何面對挑戰和困難,而不是通過內心獨白或對話來簡單陳述他們的反應。
.讓角色的選擇和行動直接影響故事的進程,展示他們的成長和變化。
3)保持角色獨立性:
.確保每個角色有獨特的聲音和行為模式,不要讓所有角色都表達相似的觀點或思想。
.讓角色的對話和行動來自於他們的背景、動機和性格,而不是僅僅為了傳達作者的思想。
通過精心選擇敘述方式,角色生動的展示其行動,故事不僅增強了節奏和參與感,還讓讀者從角色視角深入體驗,真切感受故事情感,直面核心問題,能真切體會故事中沒有講出來的細節。
舉例情節:
查理打開洗衣店的門,看到滿臉胡茬的哈利正穿著T恤,吸著大麻,樂不可支地笑著,查理看著搖頭。
這段話,如果用展示的:
查理: 哈利,你他媽什麼時候才會長大?看看你這身蠢T恤,跟你二十年前在學校那個不成熟的混球樣沒區別,你一直沒變,清醒一下吧,哈利,自己聞聞你這身衣服。
這段話,如果用記述的:
查理: 哈利,我們認識多久啦?什麼,二十年啦?可能更久,從我們一齊上學到現在。好久了,是不是,老朋友?嗯,大好早晨的,你好嗎?
第一段話通過情緒化的語言和生動的場景描寫,更能夠喚起讀者的情感。
這段話中查理的語氣充滿了憤怒和失望,他對哈利的不成熟和放蕩的生活方式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他描述哈利穿著蠢T恤、吸大麻、樂不可支地笑著的畫面,令讀者深感情節的緊張和衝突。
儘管第二段話也有情感元素,但是相較於第一段來說,它的情感強度相對較弱。
這段話中查理回顧了與哈利長久的友誼,並以問候的方式開始對話。
儘管這段友好的交流給人一種輕鬆和溫暖的感覺,但與首段相比,情感表達較為平淡,缺乏強烈的衝突或對立。
敘事驅動是什麼:
敘事驅動是什麼: 敘事驅動是一種無形潮流,引領讀者穿越故事之海。 故事在對話中展開,讓讀者期待未來發展。 每個細節都精心營造,引人入勝,使讀者追逐結局。 每個轉折都吸引讀者,期待下一個驚喜。 透過角色前史的鋪陳,讀者沉浸在故事中,期待情節的驗證。 角色對話不僅引導情感共鳴,亦激發讀者思考。
舉例舞臺劇情節:
《靈欲春宵》
這個1962年由愛德華·阿爾比創作的舞臺劇。
喬治與瑪莎這對中年夫妻婚姻充滿衝突。二十年來,他們在撫養兒子吉姆的過程中不斷爭吵。 在一次充滿疲憊、喧鬧、酗酒、飆罵、甚至當著客人的面咒罵彼此的晚宴後,喬治轉向瑪莎說:
喬治: 我有個小驚奇要告訴你,寶貝,有關我們的兒子吉姆。
瑪莎: 別了,喬治。
喬治: 要的……甜心,恐怕我得告訴你壞消息,對我倆的,當然,很壞的消息。
瑪莎: (害怕而懷疑)是什麼?
喬治: (噢,耐心地)嗯,瑪莎,當你不在房間的時候,門鈴響了,嗯,很難告訴你,瑪莎……
瑪莎(怪異的喉音): 說吧!
喬治: 那……是……是西方教會的七十歲的老小子。
瑪莎: (關心)瘋子比利?
喬治: 是的!瑪莎,沒錯,瘋子比利,他帶來一份電報,給我們的,我得告訴你。
瑪莎(聲音仿佛從遠處來): 他們為什麼不打電話?為什麼要送來?為什麼不打電話?
喬治: 有些電報只能送來,瑪莎,有些電報不能用電話說。
瑪莎: (起來)你是什麼意思?
喬治: 瑪莎……我說不出口……(大口歎氣)唉,瑪莎……恐怕我們的孩子不會回家過生日了。
瑪莎: 他當然要回來。
喬治: 不,瑪莎。
瑪莎: 當然他要回來,我就說他要回來。
喬治: 他,回不來。
瑪莎: 他要回來,我說的。
喬治: 瑪莎……(長頓)……我們的兒子……死了。(沉默)他下午……死了(小聲哽咽)……在鄉間小道上,他的學習駕照放在口袋裡,急轉彎躲一隻刺蝟,撞向了……
瑪莎: (憤怒地)你別說了!
喬治: 一棵大樹。
瑪莎: 你別說了。
喬治: (安靜冰冷地)我想你該知道。
瑪莎: (憤怒地顫抖,傷痛)不,不,不,你不能說,你不能決定,我不允許!
喬治: 我們中午得去,我想……
瑪莎: 我不會讓你這麼做的。
喬治: 因為我們得去指認,當然,安排後事……
瑪莎: (跳向他,無力)你不准去!我不准你去!
喬治: 你好像不瞭解,瑪莎,我什麼也沒做,振作起來,我們的兒子死了,你可不可以搞清楚。
瑪莎: 你不可以這麼做!
喬治: 聽清楚,瑪莎,聽好!我們收到電報,出了車禍,他死了,唉!就那樣!這個消息可好?
瑪莎: (從咆哮變成呻吟)不……(病態地)不,不,他沒死,他沒死。
喬治: 他死了。主啊,請垂憐。請垂憐。請垂憐。
瑪莎: 不可以,你不能這麼做。
喬治: 對,瑪莎,我不是神,不能主宰生死,對吧?
瑪莎: 你不能殺他!不能讓他死!
喬治: 有電報哪,瑪莎。
瑪莎: (起來對著他)給我看,給我看電報!
喬治: (長時停頓,然後,一正臉色)我吞掉了。
瑪莎: (停頓,然後無法置信,歇斯底里地)你說什麼?
喬治: (幾乎停不下大笑)我……吞……啦!(瑪莎瞪著他好久,然後朝他臉上吐口水)
透過探討特定價值觀,文章呈現兩種對立立場,突顯個體與社會的碰撞。
作者以獨特敘事手法,巧妙使用疑問、嘲諷、驚奇,使故事更加深刻引人入勝。
不僅提供娛樂性內容,作者精妙傳達對特定價值觀的獨到見解,引發深刻思考。透過引人入勝的展示,精細展現觀點合理性,使讀者更易理解並投入討論。
舉例:狄更斯和埃裡森都開始用戲劇化的場景表達,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場就用對位解說抓住觀眾的好奇心: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
那是信仰的時期,也是破滅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冬。
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正走向天堂,我們都正走向另一方向……”
狄更斯用第三人稱全知敘述法中的“我們”,讓讀者被捲入故事中。
拉爾夫·埃裡森的《看不見的人》:
“我是個看不見的人。
不,我不是愛德格·愛倫·坡筆下那種陰森鬼魅,也不是好萊塢電影裡那種鬼魂。我是一有血有肉有骨有筋的人——甚至可以說我還有思想。
我是個看不見的人,這麼說吧,因為人們拒絕看到我。就好像你們有時在馬戲班墊場戲裡會看到的無頭身體,我似乎被周遭堅硬、扭曲的鏡子包圍了起來。當人們走近我,他們只看到我的周圍、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想像虛構——真的,他們看到一切東西,只看不見我。”
拉爾夫·埃裡森用第一人稱“我”的方式避免強行解說和無關事實插入,以維持故事連貫性和讀者興趣。想理解這一點,第一將角色內心的資訊隱藏起來,將能造成戲劇性的事實放在引導讀者的場景內,讓情節內的一個角色用他知道的資訊為武器,巧妙地誘使另一角色展示某些行動及對話。
.2.角色塑造部份(1.解說、2.角色塑造、3.行動。)
角色設計分為外表與真實兩大層面。
外表引發讀者的好奇心,並透過故事逐漸揭露其真實一面,這過程既吸引讀者,也驗證了他們的猜想。同時,角色的真實性使讀者願意自我投入故事,接受角色的行為和選擇。
角色的外表與真實
外表:
角色的外表設計是吸引讀者的第一步。這包括角色的外貌、衣著、言行舉止等表面特徵。這些外在表現能夠迅速建立角色的初步印象,並引發讀者的好奇。
例如,一個穿著華麗、舉止優雅的角色可能讓讀者猜測他有貴族背景或高社會地位,而這些外表特徵會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角色背後的故事。
真實:
隨著故事的推進,角色的真實一面逐漸揭露,包括其內心世界、過去經歷、動機和內在矛盾。這些真實層面使角色變得立體和可信,讀者也因此更容易產生共鳴和投入感。
例如,之前提到的優雅貴族角色,可能在故事中揭示出他內心的孤獨和對自由的渴望,這些真實的情感和內心掙扎使角色更加豐滿。
獨特臉譜化
獨特臉譜化是指創造出具有獨特生理、心智、情感和價值觀的角色,涵蓋生活、職業、人際關係、欲望等多方面的行為。這樣的角色設計不僅能夠使角色鮮活生動,也能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角色的多樣性和深度。
生理特徵:
角色的生理特徵包括外貌、身材、健康狀況等。例如,一個身材瘦削、面色蒼白的角色可能暗示著長期的疾病或生活困境,這些特徵可以幫助塑造角色的背景和性格。
心智能力:
角色的心智慧力包括智慧、學識、創造力等方面。例如,一個具有高智商、擅長解謎的偵探角色,能夠通過機智和邏輯推理解決故事中的難題,這不僅增強了角色的魅力,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情感與價值觀:
角色的情感和價值觀是其行為的驅動力。這包括愛情、友情、對正義的追求、對權力的渴望等。例如,一個重視友情並願意為朋友犧牲的角色,其行為會反映出他對友情的重視,而這些行為會在故事中產生深刻的影響。
生活與職業:
角色的生活背景和職業經歷也能夠豐富其形象。例如,一個來自貧困家庭、靠努力工作改變命運的角色,其勤奮和堅韌會體現在他的言行中,這些特徵能夠使角色更加立體和真實。
人際關係與欲望:
角色的人際關係和內在欲望也能夠影響其行為和故事走向。例如,一個渴望得到父母認可的角色,可能會在故事中做出一些極端的選擇來證明自己,這些選擇能夠揭示角色的內心深處和動機。
成功的角色設計須在外表與真實兩層面深思熟慮。外表能吸引讀者,逐漸揭示的真實則使角色更立體可信。通過獨特臉譜化,創造多樣的生理、心智、情感與價值觀角色,使讀者深入角色內心,產生共鳴與投入。這樣的設計不僅推動情節發展,還能令故事更引人入勝。
.3.行動部份(1.解說、2.角色塑造、3.行動。)
角色的設計和描寫在小說創作中至關重要。角色通過言辭揭示內心思考,而行動則展現真實本質。作者需仔細考慮角色的追求和為達成目標所做的努力,以及角色之間互動時可能說出的話語。
言辭與行動
言辭揭示內心思考:
言辭是角色思維和情感的直接表達。通過對話,角色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觀點,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內心。
例如,一個角色在面對困難時,可以通過對話表達出他的恐懼和不安,這樣不僅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掙扎,也能夠增加故事的真實感和情感深度。
行動展現真實本質:
角色的行動則展示了他們的真實性格和價值觀。行動比言辭更能揭示一個人的本質,因為行動是由內心驅動的。角色在面對各種情境時所做出的選擇和行為,往往能夠揭示出他們的真正品格和內心世界。
例如,一個角色在面對危機時選擇勇敢地迎戰,而不是逃避,這表現出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樣的描寫不僅能夠使角色更加立體和可信,還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角色的追求與努力
作者需要仔細考慮角色的目標和為達成這些目標所做的努力。角色的追求和努力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動力。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對話是展示他們關係和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例如,兩個角色在爭吵中可能會揭露彼此的秘密和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不僅推動了情節,也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角色。
角色互動中的言辭
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對話是展示他們關係和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這些對話應該自然且符合角色的個性和背景。
例如,兩個角色在爭吵中可能會揭露彼此的秘密和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不僅推動了情節,也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角色。
心理動作與身體動作
心理動作:
心理動作是指角色在內心深處的變化和反應,這些變化會影響角色的行為和決策。
例如,一個角色在經歷重大失敗後,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會影響他未來的行動和選擇。
作者應該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這些心理動作帶來的實質變化,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波動。
身體動作:
身體動作則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態等,這些動作可以強化或替代語言,展示角色的情感和內心狀態。
例如,一個角色在緊張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這個動作能夠傳達出他的緊張情緒,無需通過對話明說。
此外,角色在工作、遊玩、閱讀等日常活動中的動作也能展現其性格和深層特質。例如,一個角色在閱讀時表現出的專注和沉靜,可以透露出他的知識渴望和內向性格。
實例應用
言辭揭示內心:
在一個對話場景中,讓角色表達他們對未來的擔憂和期待,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
通過一個角色在困難情況下的行動,展示他的勇氣和決心,如在危急時刻救助他人。描寫角色在失敗後的內心變化,展示他如何從自我懷疑中走出,重新振作起來。
描寫角色在緊張時的肢體語言,如咬指甲、攥拳等,強化他的情緒狀態。
展現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日常行為,如工作中的專注和閱讀時的沉靜,揭示其性格特質。
總結來說,成功的角色設計需要慎重考慮言辭和行動,言辭揭示內心,行動展示本質。透過心理和身體動作的描寫,作者能創造出立體且真實的角色,不僅吸引讀者,也讓情節更豐富。角色設計的成功直接影響小說的質量和讀者體驗。因此,小說作者應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創造出既有深度又有趣的角色,使其在讀者心中鮮活。
.表達Ⅰ:內容
將對話構想為三個同心球體,這些球體相互包含,並展現角色的不同層次。
1) 最內層:難以言表的感受
這一層涵蓋角色在臺詞下看不見的人生,即那些難以言表的深層感受和潛意識的動機。這些感受通常是角色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經歷,是他們行為和決策的根本驅動力。例如,角色可能因為童年的創傷而無法信任他人,這種深層的感受不會直接表現在對話中,但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反應。
2)中層:未說之詞
中層掌控未說之詞,即角色隱藏的思想和情感。這些內容是角色在內心獨白中所表達的,但並未向外界透露的部分。這層包括角色的疑慮、恐懼、希望和計劃等。例如,角色可能在對話中表現出堅強和自信,但內心卻充滿了不安和懷疑。這些未說之詞可以通過內心獨白或細微的肢體語言來暗示。
3)外層:釋放出口的表達及行為
外層是角色釋放出口的表達及行為,包括詞彙量、措辭、句法和語氣等。這一層是角色在與他人互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言辭,是讀者和其他角色所能直接感知到的部分。例如,角色可能使用冷靜的語氣來掩飾內心的焦慮,或通過幽默的言辭來緩解緊張的氣氛。
角色設計中的三層結構
難以言表的感受: 通過角色的背景故事和內心矛盾來展現這些感受。這些深層次的內容可以通過間接的描寫和暗示來體現。例如,角色在某些情境下的不自覺反應,或者在獨處時的思緒流露,都可以揭示這一層次的感受。
未說之詞: 這層內容可以通過內心獨白、旁白或角色的內在反應來表達。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描寫瞭解角色的內心世界,而其他角色則無法察覺。例如,在一場對話中,角色表面上同意了某個決定,但內心卻對此充滿了反對和不安。
釋放出口的表達及行為: 角色的外在表達和行為是讀者和其他角色能夠直接觀察到的部分。這些行為和言辭應該符合角色的個性和背景,同時也能夠反映他們內心的變化和矛盾。例如,一個內心焦慮的角色可能會表現出不自覺的肢體語言,如不安地搖擺或緊握拳頭。
實例應用
最內層: 角色A:因童年被父母忽視而感到深深的不安全感。這種感受不會直接表現在對話中,但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會表現出過度的防禦和疏離。
中層: 角色A內心獨白:當與伴侶爭吵時,內心充滿了對被拋棄的恐懼和不安,但表面上卻表現得冷漠和不屑一顧。
外層:角色A的對話:在爭吵中使用冷淡的語氣和簡短的回應,「你隨便」,「無所謂」,但肢體語言顯示出緊張和防衛,如交叉雙臂和避開目光。
角色的對話可以通過三個同心球體來進行設計,從最內層的難以言表的感受,到中層的未說之詞,再到外層的釋放出口的表達及行為。這樣的設計能夠使角色更加立體和真實,讓讀者在理解角色外在行為的同時,也能深入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這三層結構,作者能夠創造出具有深度和吸引力的角色,使故事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
.表達Ⅱ:形式
在小說創作中,衝突是推動情節和角色發展的重要元素。
衝突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外在衝突、社會衝突、個人關係衝突和自我意識衝突。
這些衝突各自涉及不同的時間、空間、建制、個人、親密關係以及自我和超我之間的選擇。
以下是對這四個層次的詳細分析,以及它們對對話的影響。
1) 外在衝突,時間和空間的衝突:
外在衝突涉及角色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對抗,包括自然災害、戰爭、冒險中的危險等。這類衝突通常以動作和行動為主,對話相對較少,因為角色大多忙於應對外在的危機和挑戰。
例如,一場暴風雨中的生存戰鬥,角色更多是依靠行動來應對困境,而不是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
2) 社會衝突,建制與個人的衝突:
社會衝突涉及角色與社會結構、規範和權力之間的對立,包括反抗不公正的制度、爭取權利等。在這類衝突中,對話通常會減少,因為角色可能更多地處於與社會結構對抗的行動中。
例如參加抗議活動或逃避追捕。儘管如此,當角色與代表社會建制的人物互動時,還是會有一些重要的對話,用於表達理念和立場。
3) 個人關係衝突,個人與親密關係的衝突:
個人關係衝突涉及角色之間的衝突,包括家庭、友情和愛情中的矛盾。這類衝突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對話,因為角色需要通過溝通來表達感受、解決矛盾和理解彼此。
例如,夫妻之間的爭吵或朋友之間的誤會,通常會通過深入的對話來展現內心的糾結和情感的變化。
4) 自我意識衝突,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選擇:
自我意識衝突是角色內心的掙扎,包括價值觀、信念和自我認同的衝突。這種衝突通常通過內心獨白和內在對話來表現,因此對話量會增加。角色需要反思自己的選擇,並在內心進行辯論。
例如,一個角色在面臨道德抉擇時,可能會有大量的內心獨白來表達他的困惑和糾結。
對話的作用與變化
外在衝突和社會衝突增加時:
這些衝突通常依賴於動作和劇情的推進,對話減少,更多的是角色在行動中應對挑戰。例如,在戰爭場景中,角色可能會簡短地交流戰術,但主要依靠行動來展現勇氣和策略。
個人關係和自我意識衝突增加時:
這些衝突需要通過對話來揭示角色的內心世界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對話增多,角色通過溝通來表達情感和解決矛盾。例如,在親密關係的衝突中,角色可能會通過激烈的爭吵或深情的談話來達成理解和和解。
在小說創作中,理解衝突的不同層次及其對對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外在和社會衝突通常以行動為主,對話較少;而個人關係和自我意識的衝突則需要通過大量對話來深入刻畫角色的內心世界和人際關係。通過巧妙地運用這些衝突類型,作者能夠創造出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舉例說,美劇《絕命毒師》第四季第六集這段對話。
文句直到結尾,我們對沃爾特真正擔心的事才恍然大悟:
內景臥室——日,夫妻坐在床上。
斯凱勒: 我說過了,如果你有危險,我們去找員警。
沃爾特: 不,我不想跟員警打交道。
斯凱勒: 不是開玩笑,我知道它會對我們家造成什麼影響,但如果我們真的只有這個選擇,如果不去找員警,你一開門就會被子彈射中——
沃爾特: ——我不想跟員警打交道。
凱勒: 你不是什麼大罪犯,沃爾特,就是一時昏了頭,我們就這麼說,也是真的呀。
沃爾特: 那不是真的。
斯凱勒: 當然是真的,一個學校老師,得了癌症,太缺錢——
沃爾特(起身): ——不談了。
斯凱勒: ——捲進這些事,脫不了身。你自己告訴我的,沃爾特。老天,我在想什麼?(停頓)沃爾特,拜託,我們都別再為這件事辯解,承認你現在有危險吧!
沃爾特慢慢轉身向她。
沃爾特: 你以為自己在跟誰說話?你以為你看到的是誰?
(停頓)你知道我一年賺多少錢嗎?即使我告訴你你也不會信。你知道如果我突然不工作會發生什麼事?這個企業大到可以上納斯達克,我要是失蹤,這個企業就沒了。
(停頓)不,你顯然不知道你在和誰說話,那麼讓我點醒你,我沒有危險,斯凱勒,我就是危險。一個人開門後被槍殺,你以為那個人會是我?不,我是敲門的人。沃爾特走出臥室,斯凱勒驚愕地瞪著他。
.表達Ⅲ:技巧
修辭手法的精妙運用,不僅在於表面文字的字面意義,更在於在讀者心中反覆迴響,勾勒出難以言喻的潛在信息。透過巧妙的語言構建物感、情感和境感,文字成為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文字的深層內涵,引發共鳴。
修辭手法的運用
物感的構建:
透過具體生動的描述,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物體的存在和特性。
例如,描述一朵花時,不僅可以寫出它的顏色和形狀,還可以描寫它的香氣和柔軟的花瓣,讓讀者彷彿能夠親身觸摸到花朵。
情感的傳達:使用隱喻、比喻和擬人等手法來表達複雜的情感。
例如,描寫一個角色的悲傷時,可以寫道「他的心像被利刃刺穿」,這比直接說「他很悲傷」更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痛苦和絕望。
境感的營造:
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和氛圍渲染,使讀者身臨其境。
例如,描寫一個寧靜的夜晚時,可以寫「月光如水,輕輕流淌在樹影間」,這樣的描寫能讓讀者感受到夜晚的靜謐和詩意。
引發共鳴的技巧
情景交融:
將情感融入景物描寫中,使讀者在欣賞景色的同時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描述一個角色失戀後的心情時,可以寫「落葉隨風飄落,如同心碎的聲音」,這樣能讓讀者在體會秋日景色的同時感受到角色的悲傷。
暗示和象徵:
通過暗示和象徵來傳達深層次的意義,使讀者在表面文字之外體會到更豐富的內涵。
例如,使用「暴風雨」象徵角色內心的紛亂和絕望,使用「曙光」象徵希望和新生。
語言的節奏和韻律:
語言的節奏和韻律可以強化情感的表達和氣氛的營造。
例如,使用短促有力的句子來表現緊張和焦慮,使用緩慢悠長的句子來表現寧靜和舒適。
物感的構建:
「窗外的雨滴如珍珠般閃耀,每一滴都敲打著玻璃,發出清脆的聲音,彷彿在低語著大自然的秘密。」
情感的傳達:
「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陽光,溫暖而明亮,驅散了我心中的陰霾。」
境感的營造:
「夜幕降臨,城市的喧囂漸漸消退,只有路燈在霧氣中模糊地閃爍,給寂靜的街道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結論:
修辭手法的精妙運用,使文字不僅僅是資訊的載體,更成為觸動讀者心靈的藝術品。通過物感、情感和境感的構建,作者能夠引導讀者深入體會文字的深層內涵,產生情感共鳴。這種共鳴,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和深刻的閱讀體驗。
物感,是透過五種色彩和三種基本狀態,直接感知和理解物理世界的重要途徑。
視、聽、觸、嗅、味,讓我們識別物體特徵,瞭解周圍環境。
物感是直觀認知,區分事物相似與差異,歸納到感知模型中。
物感深化讀者參與,透過自身感知經驗理解故事情節,使故事更生動。
情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七種情感和六種基本欲望,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行為和人際關係。
作家通過描寫角色情感,讓讀者共鳴,提升文學作品吸引力。
情感和物感相互影響,體現在感知本質、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關係,引發對哲學問題的思考,深化我們對情感和物感的理解。
境感:
透過隱喻、綜合不同領域知識,境感建構全面且深入的世界觀。
感知不僅限於情感與物感,也包括對符號、象徵和比喻的敏感理解。
這種方式促進跨領域聯繫,揭示隱含的關聯,並啟發新的思考模式。
境感以隱喻為核心,將一領域知識應用於另一領域,創造新的理解和洞察。
文學作品深含多層含義和象徵,超越表面,展現深刻的思想和主題。
例如,一位作家可能使用自然的描述來暗示社會或政治問題,這就是境感比喻的一種體現。
透過結合不同領域知識,文學啟發讀者深刻思考世界。
物感以直觀感知外界,快速識別物體特徵;情感則個人化,需要時間感受和理解,並影響行為。
境感進一步抽象,透過隱喻和比喻連結知識領域,具創造性和多樣性。
建立符號聯繫,深入思考和分析,資訊處理更具挑戰性,呈現抽象且主觀,但同時更具創造性和深度,啓發讀者思考世界的多樣性。
輔助語言:
舞臺演員非詞語的細微差別和身體語言,來加強對白的意義和情感。
但在文學作品中,輔助語言得用描述性的文字呈現出來。
懸疑句、累積句及平衡句:
我們渴望解決謎團和回答問題。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連接,得到情感的認同。
懸疑句結構先放輔助鋪墊句子,結束於其核心字眼;
累積句的設計將核心字眼放前面,句後用輔助鋪墊句子修飾。
平衡句這種句子是將核心字眼放在中間,兩旁是輔助的字詞:
表現力的對白需要精煉而有力,每個字都應該具有重要的含義,不應該有多餘的詞語。
作者需要在保持精簡的同時,確保對話能夠充分表達角色的情感和主題的深度。留白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讓讀者有時間去吸收和理解對話的含義,同時在停頓時蓄積情感力量。
一個有表現力的對白,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精煉的語言:選擇最精準、生動的詞語來表達情感和意義,避免冗長和模糊的描述。例如:「我愛你」可以被「我深深愛著你」所取代,更直接地表達了情感。
情感的蓄勢:在對話中適時的留白,讓情感得以積蓄和釋放。例如,在一個對抗的場景中,角色可以在停頓中表現出憤怒或期待的情感。
精準的點睛:在對話的結尾或高潮處,用一句簡短而有力的話語點亮整個對話,突顯主題或情感。例如:「我原諒你」,在一段感人的對話結尾,這句話可以扭轉整個情節。
意味深長的暗示:利用隱喻、比喻等修辭手法,暗示更深層次的含義,讓讀者有所體悟。例如:「我們都是孤獨的旅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家」,這句話暗示了角色之間的情感連結和共鳴。
總之,表現力的對白需要通過精煉的語言、情感的蓄勢、精準的點睛和意味深長的暗示來實現。當作者能夠巧妙地運用這些技巧時,對話將會更加生動有力,能夠深深觸動讀者的心靈。
九.有效的對話的功能:
在小說中,對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角色之間信息的交換,更是一種表達內在的手段,一種推動情節發展的力量。
通過精心設計的對話,作家可以讓角色更加立體、場景更加豐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1)對話可以成為揭示角色內心世界的鑰匙。在對話中,人們往往會透露出他們的想法、感受和內心掙扎。
一個角色可能會在對話中暗示自己的疑慮或堅定,這樣的對話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展現角色的內在世界,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他們。
2)對話應該與場景緊密相關,以增強氛圍和推動情節。特別是在故事的轉捩點前後,對話可以更加生動地描述場景,使讀者身臨其境。
通過精心設計的對話,作家可以在讀者的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3)對話還可以通過暗示和隱喻來傳達更深層次的含義。角色的言語和對話方式可以暗示他們的背景、動機和價值觀,從而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脈絡和主題。
通過細緻入微的對話設計,作家可以在不顯露真相的情況下,讓讀者對故事的發展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4)每個角色都應該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口音,以及獨特的口頭禪和用語習慣。這有助於區分角色,使他們更加生動和具體,並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情感共鳴。
通過角色之間獨特的對話風格,作家可以讓他們更加栩栩如生,讓讀者更加容易記住和投入到故事中去。
總的來說,對話在小說中的作用不可小覷。通過精心設計的對話,作家可以讓角色更加立體、場景更加豐富,從而讓整個故事更加動人心弦,讓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十.對話可信性的瑕疵:
在故事中,深刻的對話勝過冗長的現實對話。相較於空洞的日常對話,虛構中的真實性吸引讀者驗證因果。
提升對話可信性是確保故事真實感和讀者投入的關鍵一環。以下是一些建議,可幫助作者實現這一目標:
1)刪減冗長的場景介紹。適度的場景描述可以幫助讀者建立對故事背景的理解,但過多的場景介紹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降低對話的重要性。保留必要的場景描述,將焦點放在情節的發展和角色之間的互動上,有助於提升對話的可信度。
2)淡化作者本身的入戲性表現。作者應該盡量避免過多的主觀評論和感受,而是以客觀和中立的角度進行敘述。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相信故事的真實性,並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
3)簡化角色的行動解釋。過度解釋角色的行為可能會讓對話顯得生硬和不自然。作者應該將角色的行動解釋保持在最小限度,讓讀者通過角色的言行來理解他們的性格和動機。
4)簡化角色的知識和行動背後的歷史原因。避免過度專業化的描述和深入的背景介紹,以免讓讀者感到困惑或失去興趣。強調更直接的人性動機,讓角色的行為更加自然和可信,這樣可以提高對話的可信度,使讀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
總的來說,以上方法可以幫助作者提升故事中對話的可信性,使讀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通過適當的場景描述、客觀的敘述方式、自然的角色行為和直接的人性動機,作者可以創造出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的故事,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保持他們的興趣。
十一.對話語句用辭的瑕疵
讀者因厭煩對話而將注意力轉移至文句本身。
陳腔濫調和自以為是的雕琢文句都是作者應該避免的敘述陷阱。
1)陳腔濫調指的是那些過於熟悉和老套的情節和對白,這些讓讀者能夠預測接下來的情節和角色行為的元素。這樣的對話缺乏新鮮感和驚喜,可能會導致讀者對故事失去興趣。
因此,作者應該努力創造獨特而令人驚喜的情節和對白,讓讀者無法預料故事的發展,進而保持他們的興趣和投入。
2)自以為是的雕琢文句是作者刻意追求文學性和華麗的語言表達,卻使得故事脫離現實,與真實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不相符合。這種過度修飾的語言可能會讓讀者難以產生共鳴和理解。
因此,作者應該避免過度修飾,以清晰、真實的語言表達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
總的來說,避免陳腔濫調和自以為是的雕琢文句是確保故事真實感和讀者投入的關鍵。
通過創造獨特的情節和對白,以及清晰、真實的語言表達,作者可以使故事更加新鮮和真實,讓讀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節中。
舉例:
,勝利的國王坐在寶座上,戰敗的敵人跪在他腳下,等待判刑。
朝臣問國王: “您待如何?吾王。”
1.國王喊道: “打斷他每根骨頭,皮層燒得焦黑,剝下來喂給他自己吃,挖他的眼睛,砍他的頭!”
2.勝利的國王看著手指甲,輕聲說: “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第一個回答暗示,國王羸弱,完全情緒失控。
第二個國王強勢,情緒穩妥。
十二.對話內容真實感的瑕疵
1)作者以科學定義方式,定義所有角色的全部思維和最深情感。
但其實真實世界中,生活中的困境使人常藏匿真實感受,難以直接表達需求。我們應謙卑認識到,理解他人需要更多深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內在世界,這些不能僅僅依靠表面的標籤或定義來理解,我們在塑造角色時,應該超越這些表面定義,去探索每個獨特故事。這樣的探索才能建立深層次連結,更全面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思想。
舉例:
兩個有魅力的人坐在優雅餐廳的無人角落,水晶燈照下來,兩人眼睛閃光,美麗的音樂在背景播放,微風吹動著窗簾,兩人伸出手來互相碰著手指,互相望著同時說“我愛你,我愛你。
這樣的戲是絕對無法演的戲。原因是前面歷史的鋪墊不足以說“我愛你”這句話。
2)當我們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時,不能讓角色內心獨白冗長,忽視現實反饋,使讀者難以感受真實性。而應該注重其他人物和環境的反饋,這樣可以增加角色的真實感。通過簡短的對話和情境反應,我們可以使角色更加生動和真實。
比如:你的角色正朗誦一篇事先準備好的教堂福音給群眾聽,但不能一直冷冰冰地背誦。需在朗誦獨白中融入觀眾回饋,感受到觀眾沉悶時,及時調整聲音和姿態,提高表現生動度。這種互動能夠使整個表達更有活力,深化與現實的連結,讓角色更真實。
舉例:
如梅麗爾·斯特裡普在電影《八月: 奧色治郡》中,她長篇大論主導著所有談話,滔滔不絕,也不管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個角色可以讓其他角色難受,但是你不能讓她導致現實的讀者煩悶。看看此片,注意編劇如何經營女主角的說話,並交替反應她那些疲倦不耐煩的親戚表情,顯現他們不得不忍受這個話癆。
舉例:
1889年,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寫了一出《強者》。
戲劇被設在一個咖啡館裡,一小時長的戲劇化場景凸顯了X太太對她丈夫的情婦Y小姐的對峙。
X太太主導了所有對白,但表演的時候,沉默的Y小姐卻成了明星角色。
舉例:
威廉·甘迺迪的小說《腿》,說的是黑幫分子“傑克·腿·戴蒙”的故事。
第三章,傑克回家,他的太太愛麗絲與他吵架。
他的兩個狗腿,阿克西和福哥地已經告訴愛麗絲,他倆養的兩隻金絲雀,有一隻被傑克用他情婦的名字瑪麗安命名。
十三.對話設計的瑕疵
1.兩種造成對話煩悶的重複性語句:1)一句話裡有重複的文句。2)重複的情緒,沒有推進劇情的發展。
舉例重複的情緒:作者寫的情緖激動,讀者面無表情。
A: 我得和你談談。B: 不,離我遠點。
A: 很重要,你一定要聽。B: 讓我走。
A: 你一定要聽。B: 閉嘴,走開。B: 你站在那裡就讓我不爽。
A: 我又沒煩你,我只是想和你說話。B: 我已經聽夠了。
A: 你一句話也沒聽哩!B: 因為我受夠了你的鬼扯。
A: 相信我,不是鬼扯,是真相。
編劇創作是嚴謹的藝術,將思維轉為文字,通過精選表達方式打磨劇本。
搜尋知識,發揮想像,反復檢視每個選擇後的文句,並思考哪個是最佳的,創造出更為優越的選擇,使作品更好地傳遞給角色和讀者。
編劇在撰寫對話時應該特別留意,每句臺詞都應該清晰表達角色的意圖和情境,避免以下可能導致失敗的形式:
1)模稜兩可的用語: 使用模糊或不清晰的用語會讓觀眾難以理解角色的意圖或情感狀態。因此,應該選擇精確的詞語來表達角色的感受和目的,使對話更加明確。
2)戲劇性情節的時機掌握: 過早或過晚揭露重要情節可能打破故事的節奏,讓觀眾感到困惑或失去興趣。編劇應該合理安排情節的揭示時機,讓故事的發展更加自然流暢。
3)不適當的對話排列: 將語句排列在不適當的對話位置會破壞對話的流暢度,使其難以理解或顯得不自然。因此,編劇需要仔細考慮每句臺詞的位置,確保對話的結構合理且易於理解。
4)不適當的情節安排: 在不適當的時間安排情節可能會使故事的發展顯得混亂或不連貫。編劇應該注意情節之間的關聯性和時序性,確保故事的結構清晰而有機組織。
總之,編劇在創作對話時應該謹慎避免上述失敗形式,確保每句臺詞都能準確地傳達角色的意圖和情境,從而提高故事的質量和吸引力。
2.殘缺的對話:
‧模稜兩可的意義:泛指概括的名詞和動詞。
‧過早劇透或過晚才出現的戲劇性情節:在戲劇性情節中,恰如其時至關重要。揭示太晚或太早都有失吸引力。
要確保時機準確,避免冗長交談,精心安排揭示點,讓讀者既理解又保持好奇。
保持觀眾緊張感,巧妙掌握資訊透露時機,確保故事吸引力持久。
在撰寫對話和情節的節奏時,務必考慮整場戲的設計。
透過巧妙的節拍和語句,精心構建對話,引導至關鍵轉折。
關注對話和情節的流暢發展,確保步調得當,不快不慢。
每個片段都有生命力,作者需用心雕琢,創造理想的情境。
‧語句安排在不適宜的對話位置:
在每個場景中,動作和反應的節奏直接受到對話後意義傳達的影響。
如果A對話中的核心字眼過早出現,促使B做出反應,而A還有其他話要說,B只能忍受反應,等待A把話說完。這樣的失誤在劇場或攝影棚內發生,會打斷場景節奏,損害電影表演的完整性。
舉例:
要抓清楚時機,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由約翰·佩爾梅爾編劇的《神跡奇案》
年輕修女艾格妮絲在修道院中產下一名嬰兒,而嬰兒的屍體被發現在她的床邊垃圾桶中。艾格妮絲聲稱她是處女,孩子是上帝的旨意。
法官委派心理學家瑪莎·李文斯頓調查她的罪行。調查後,瑪莎與修道院長進行會談。
這個離奇的案件牽涉到宗教和法律的衝突,引發人們對艾格妮絲真相的關切。
請看編劇如何將核心字眼留置到說白最後。這個技巧創造了乾淨俐落的提示和良好的動作/反應節奏。
院長: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她歇斯底里,就這麼/簡單/”。(錯誤位置: 她歇斯底里,就這麼簡單。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李文斯頓: 不簡單,呸。(錯誤位置的回覆就會變成: 不,不簡單。)
院長: 我看見那個洞了。她手掌中那個,你認為/歇斯底里/可以製造洞嗎?(錯誤位置: 她手掌上有那個洞,你認為歇斯底里可以製造洞嗎?我看見那個洞了。)
李文斯頓: 這已經是幾世紀的事了,她不是例外,你知道,她只是另一個/受害者/。(錯誤位置: 這已經是幾世紀的事了。她只是另一個受害者,她不是例外,你知道。)
院長: 是,是主的受害者,那她就是無辜的,她屬於/上帝/。(錯誤位置的回覆就會變成: 是,她屬於上帝,是上帝的犧牲者,那她就是無辜的。)
李文斯頓: 我想把她帶離上帝,這使你/害怕/嗎?(錯誤位置: 這使你害怕嗎?我想把她帶離上帝。)
院長: /當然/。
李文斯頓: 呃,我寧可用打開她的心扉一說,這樣她可以開始/接受治療/。(錯誤位置: 打開她的心扉,那她可以開始接受治療,我情願這麼看待。)
院長: 但那不是你的工作,是吧?你是來診斷,/不是治療/的。(錯誤位置: 你不是來治療而是來診斷的,那是你的工作。是吧?)
李文斯頓: 我是來幫她,看怎麼做最好的。那是我做/醫生/的責任。(錯誤位置: 我做醫生的職責是盡我所想幫助她。)
院長: 但不是法院派來的工作人員,你來是/儘快/判定她是不是精神有問題。(錯誤位置: 你來這就是作為法院雇員儘快判定她的心智狀態。)
李文斯頓: 不是儘快,而是盡/我認為/適當的快。(錯誤位置: 以我覺得合適的速度,而不是盡可能快。)
院長: 你能對艾格妮絲做的最仁慈的事,就是做決定/放她一馬/。(錯誤位置: 做決定,放她走,那是你能替艾格妮絲做的最仁慈的事。)
李文斯頓: 然後呢?如果我說她瘋了,她得進精神病院。如果我說她是正常,她就得/坐牢/。(錯誤位置: 那然後呢?如果我說她正常,她就得坐牢;如果說她瘋了,就得進精神病院。)
當演員錯誤位置的提示語,會發生三種情況:1)演員會互相打斷;2)對白重疊;3)或者虛假禮貌又不自然地讓對方把話說完。這些都解決不了提示時機不對的問題。
‧情節安排在不適宜的時間:
情節的不良設計可能導致轉捩點過早或過晚,太早揭示轉捩點可能導致後續劇情失去張力,而太晚則可能使觀眾失去興趣。
成功的情節設計應該圍繞著核心劇情,以持續吸引觀眾的興趣(注意力)。
舉例:
一個我們稱之為“愛人分手”的場景。
版本1:一開始情人之一宣佈關係結束,另一半同意。兩人間的複合可能會發生。但如果此場景持續不斷由這對戀人追溯歷史,緬懷好時光,悔恨壞時光。讀者/觀眾可能對角色和戲反感,想著:“可以了,別再鬧了。”
版本2:戀人緬懷好時光,悔恨壞時光,直到那個“愛人分手”轉捩點出現。戀人終於同意分手。
讀者/觀眾毫無驚奇地坐在那兒想著:“十分鐘前就猜到了。”
版本3:戀人們關係停滯無奈,他們緬懷過去的好時光,悔恨壞時光,但也不分手也不互相承諾。
其戀情的溫度與開場時一模一樣,對白平淡,核心價值的負荷從頭到尾就沒變過,啥事沒有。讀者/觀眾會說:“這些談話是幹嘛的?”
角色情節的內在動機與外在行動不一致會導致故事呈現分岔或不協調的狀態,這可能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和疑慮。原本有潛力的對白失去生氣通常有以下四種原因:
1)內在欲望動機存在,但對話卻顯得平淡無趣,這使得情節缺乏趣味。
這種情況下,角色的內心動機未能有效地體現在對話中,導致對話缺乏深度和情感的表達,從而使得故事顯得平淡無奇,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2)內在欲望動機薄弱,但對話卻充滿過多的通俗濫情,使得情節顯得庸俗。
這種情況下,對話過於依賴情感煽動和俗套的表達方式,而忽略了角色的真實內在需求和動機,導致情節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意義,讓讀者感到難以認同和投入。
3)內在欲望與外在行為毫不相關,導致對話零散無章,使得情節看似莫名其妙。
這種情況下,角色的行為和對話之間缺乏內在的連貫性和合理性,讓讀者難以理解和接受角色的行為動機,從而使得故事顯得零碎和混亂。
4)內在欲望與外在環境沒有衝突,缺乏轉捩點和改變,對話介紹的資訊過多,但情節卻呈現出平淡無奇,這可能會讓觀眾感到乏味或困惑。
這種情況下,故事缺乏足夠的衝突和發展,對話雖然提供了大量的資訊,但卻未能引起情節的變化和轉折,使得故事呈現出單調乏味的狀態,難以吸引讀者的興趣。
綜上所述,要使對話生動有趣,編劇應該確保角色的內在動機和外在行動相一致,並避免上述失敗情形,以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和吸引力。
十四.創造對話
故事之美在於它能夠將日常生活中未言說的想法、情感、渴望與行動轉化成故事中的對話和隱喻。這種轉變賦予了故事生動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內在世界的多樣性。
角色所使用的詞語是他們所見所感的表現。透過角色的言語和詞彙,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角色的內心和個性。
在故事創作中,精心挑選和塑造角色的詞彙至關重要,它不僅豐富了角色形象,也增強了故事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在故事中,每個角色的語言風格都應該與其個性相符。
例如,溫柔善良的角色可能使用柔和、溫暖的詞語,而堅強果斷的角色則可能傾向於直接、有力的語言。通過精心雕琢角色的詞彙,我們可以使其更具辨識度和生動性,從而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角色的詞彙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和表達主題。舉例來說,一個角色突然改變語言風格可能暗示著他的情感波動或內心衝突,從而為故事增添戲劇性和深度。
著墨人心:詞語的藝術
在文學的世界中,詞語就像是一場默契的舞蹈,它們有著奇妙的力量,能夠讓人們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正確的詞語選擇不僅可以豐富角色的形象,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提升故事的共鳴和吸引力。然而,當詞語選擇無法與角色的內在世界相匹配時,故事就會失去生氣,觀眾也會感到麻木。
角色的表現往往取決於作者對於詞語的選擇。被動、模糊、類型化的句子雖然能夠傳達基本資訊,卻無法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相反,主動、紮實、有感的語言能夠直擊角色內心的縱深複雜性,喚醒觀眾的洞察力,讓他們對角色產生共鳴。
在文學作品中,詞彙的選擇是刻畫角色的關鍵。它不僅是表面的言辭,更是一面反映角色內在世界的鏡子。
通過精心選擇和運用詞彙,作者可以呈現角色所見、所感受到但未說出或難以言明的情境。透過修飾對白,作者將這些隱含的感覺、印象、影像置於讀者或觀眾的耳邊,創造出更為生動的效果。
特別是在描述角色內心體驗時,詞彙的選擇尤為關鍵。當角色面對激動人心的瞬間,作者通常會強化對白中的動詞和形容詞,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澎湃情感。同時,在描述角色的矛盾心理時,恰如其分的詞彙能夠讓讀者深刻理解角色的內在世界。
舉例來說:
一個年輕的男孩,面對家庭的困境和自我身份的尋找。在這個情節中,作者選擇使用具有象徵意義的詞語來刻畫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當主人公面對家庭矛盾時,他內心的掙扎和困惑通過動詞和形容詞得到了生動的展現:「他努力掙扎著在家庭與個人之間找到平衡,心中燃燒著對未來的渴望,同時又被對過去的愧疚所纏繞。」
在這個例子中,作者的詞語選擇不僅讓讀者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內心矛盾,還營造了一種情感共鳴,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透過精心挑選的詞彙,作者成功地將角色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
例如:
角色看著遠處的夕陽,橙紅餘暉勾勒的溫柔喚起他對往事的回憶。
他無法言說內心的紛亂,輕輕地吐出一口氣,說: “時間過得真快。”
這種轉換角色內心世界的影像為對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心境,加深故事的情感共鳴,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十五.約束、紀律、限制會激發驚人的藝術成就
在創作中,約束、紀律和限制扮演關鍵角色。相較於無拘無束的自由,遵循複雜技巧的要求有助於培養才華,引發想像力,實現驚人成就。
寫作是在語言框架下的華麗表演,旨在激發大腦皮層對文字的理解。作家們通過專注於文字,深入挖掘潛藏在無意識中的力量和影像,打造深刻見解的原創故事。
準確、生動、充滿影像感的語言使角色的思維和感受浮現。作家們細緻描繪場景和角色的內心世界,與讀者共體驗情感起伏、思想交織,建立心靈連結。
作家將想像力注入文字,創造生動豐富的場景,使讀者身臨其境。細膩描寫源於對約束和限制的理解與運用,就像雕塑家需要精準刀法雕刻形象一樣。
約束和限制是激勵創作者更專注、深入挖掘內在世界,將美好與真理轉化為文字,感動世人。
在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不僅是推動劇情發展的手段,更是深刻表達角色內心的方式,觸動我們內心共鳴,加深對角色的情感聯繫。透過角色的言語和行動,我們深刻理解他們的存在意義和內心世界。
即使是在看似乏味的角色身上,對話也應生動展現其內在的靈魂。每句話都需精心設計,賦予場景生命力,提升角色立體感,深入理解其情感、動機和內心。
角色對話應自然流暢,反映獨特個性和情感。透過對話內容和語氣,塑造角色更真實。這樣的對話讓觀眾更投入,共同經歷角色的成長和轉變。
角色的語法在於主語和謂語的組合: 主語是句子的"什麼"或"誰",而謂語則提供與主語相關的資訊,這兩者共同構成對話以傳遞資訊,呈現角色的學識和獨特性格兩個基本層面。
形容詞能展示角色的不同個性,如看煙火,“好大”與“壯麗”截然不同。
副詞也如此,看摩托車,“超猛”與“很快”展現角色的不同觀點。
在主動式中,行動者是主語,接受行動者是賓語。
比如“那一家人策劃了婚禮”(主動式),與回憶起“婚禮由那一家人策劃”(被動式),展現出兩種感覺、兩種生活狀態和性情的不同。
空間態動詞、時態動詞、情態動詞。
在實際語言運用中,這三類動詞常常相互交織,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句子。
這些動詞類別有時可能會有重疊,一個動詞可能同時具有拓展、空間態、時態和情態的特徵。
在具體的語境中,動詞的功能可能會因周圍的語言環境而有所變化。
空間態動詞是描述物體在空間中位置或運動狀態的一類動詞。
如: “去”和“來”到如、“站”、“坐”、“躺”。
涉及移動的動詞如“進去”、“出來”、“走”、“跑”、“跳”、“遊”、“飛”、“爬”、“躲”等。
通過空間態動詞,能清晰地傳達關於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或運動的資訊。
時態動詞在語言中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發生的時間。
時態動詞分為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能夠精確地傳達動作發生的時間。
如:“我走過”表示動作發生在過去,“我正在走”表示動作在現在進行,“我將會走”則表達了將來的動作。
通過時態動詞的運用使得語言更加動態,能夠生動地描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場景。
情態動詞用於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意願、能力等情感色彩。
通過情態動詞,說話者能夠表達對行為可能性的判斷、對未來事件的預測、對願望的表達以及對義務或必要性的強調。
常見的情態動詞包括“喜歡”、“厭惡”、“渴望”、“願”“能”、“將”、“會”、“願”、“必須”等。
例如:“他能走”表達了能力的判斷,“我將會走”表達了對將來事件的預測。
空間態動詞:
飛:描述在空間中快速移動的動作,如鳥飛、飛機飛。
遊:表達在水中或空中輕鬆自如地移動,如游泳、飄遊。
漂:描述在水面上悠然飄動的狀態,如木板漂浮在水面上。
滑:強調在平滑表面上滑動的動作,如滑冰、滑板。
爬:表示沿著表面緩慢移動,如爬山、爬樓梯。
時態動詞:
曾經:表示過去某個時間發生過的動作,如曾經去過、曾經看過。
將要:表示將來某個時間即將發生的動作,如將要出發、將要發生。
一直:表示持續不斷的動作或狀態,如一直在學習、一直等待。
情態動詞展:
願意:表達主動的意願,如願意幫助、願意嘗試。
得以:表示具備某種條件或資格,如得以參與、得以實現。
不得不:表達被迫或必須要做某事,如不得不離開、不得不接受。
進行動詞:
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例如:做、寫、畫、唱、吃、學等。
完成動詞:
表示已經完成的動作。例如:完成、寫完、吃飽、學會等。
持續動詞:
表示持續性的動作或狀態。例如:持續、進行、存在、保持等。
變化動詞:
描述物體或狀態的變化。例如:變化、增加、減少、改變等。
感知動詞:
表達感官經驗或認知過程。例如:看、聽、聞、感覺、瞭解等。
交流動詞:
表示交流或傳達資訊的動作。例如:說、告訴、詢問、回答等。
判斷動詞:
表示對事物進行評價或判斷的動作。例如:覺得、認為、看出、發現等。
運動動詞:
描述物體的運動。例如:飛、遊、游泳、飄動等。
變化狀態動詞:
描述事物的狀態變化。例如:變得、顯得、變暖、變冷等。
情感動詞:
表達情感或情緒。例如:喜歡、討厭、高興、傷心等。
十六.角色專屬的文化與對話:
角色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如何塑造其自我形象的關鍵。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還是積極地主導自己的命運?這決定了他們是觀望者還是行動者。從文學作品到現實生活,角色如何被塑造,取決於他們對待生活的方式。
角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被動?主動?如何修飾主語以及謂語?
角色的心理、生活經驗、教育,有什麼可以表達他知識的內容?
角色活著的時刻,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吸納了大量該角色特有的文化內涵。角色歷史的生命際遇使你的角色受傷或成就。
一個角色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思想。
被動的角色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命運的受害者,對於生活中的挑戰感到無奈,任由命運左右;
而主動的角色則可能會堅信自己能夠主導命運,積極面對挑戰,並尋找機會改變現狀。
心理、生活經驗和教育背景也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個經歷過艱難困境的角色可能會擁有更加堅韌的心理,對於生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角色則可能會更具洞察力和智慧,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角色活著的每一刻都在不知不覺中吸收著周圍的文化內涵。無論是語言、習俗還是價值觀,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文化內涵不僅是角色的身份標誌,也是他們行為的重要動力和指引。
第一部分:角色的生命歷程(角色專屬的文化與對話)
在角色的生命歷程中,關鍵時刻的成就和受傷是塑造其性格的主要元素。
這些經歷可以包括心理上的創傷、失落感以及人際關係的破裂。
通過深入描寫這些傷痛和挫折,可以使角色更加豐滿。
運用生動動詞及適量形容詞修飾主謂,突顯情感的複雜深度。
比如,當描述角色經歷心理創傷時,可以使用諸如“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靈”、“陰影撞擊了他的思維”等表達方式。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共情,深入瞭解角色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而在描寫角色如何克服困境時,可以使用積極的動詞和形容詞的方式展示行動的情節,如替“堅韌不拔”、“戰勝自己的恐懼”等塑造一些展示行動的情節,以突顯角色的勇氣和堅持。
通過生動的語言,讀者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角色戰勝困境的過程,增強故事的情感共鳴。
第二部分:角色的生命觀(角色專屬的文化與對話)
角色的生命觀受心理狀態、生活經驗和教育影響。
被動生命觀體現為順從和接受,而主動生命觀表現為積極態度和追求。
透過對角色行為的對比描寫,能清晰展現其生命觀。運用對比手法修飾主語和謂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通順。
被動生命觀的描寫可以通過反映角色的消極情緒、對命運的抱怨以及對未來的迷茫來實現。
例如,以“她習慣於默默承受一切,對未來感到無助的迷茫,仿佛被困在一片暗淡的海洋中,找不到出路等”,塑造一些展示當時狀態的情節。
而主動生命觀的描寫則可以通過展現角色的目標、追求和對困境的戰勝來實現。
例如,以“他心懷遠大的夢想,努力拼搏,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堅定不移地追尋自己的道路等”,塑造一些展示當時狀態的情節。
第三部分:心理世界的表達(角色專屬的文化與對話)
在文學作品中,角色的深刻性往往體現在其獨特的生命觀和複雜的心理結構上。
透過獨白、內心戲或第一人稱敘述,作家得以深入展現角色的思考過程和獨特視角,進而為故事增添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種寫作手法不僅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讓讀者更全面地理解角色的內在世界。
情感在故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動角色行為和故事情節的核心動力。透過細膩地描繪角色情感的起伏,作家能夠使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共鳴。
運用生動的比喻、精準的形容詞和生動的動詞來描繪情感場景,能夠使情感描寫更加生動深刻,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角色情感的變化與轉折。
此外,在人物塑造過程中,矛盾的表達是不可或缺的。透過描繪角色內心的衝突,作家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運用矛盾的詞語和形容詞,例如“內心的掙扎”、“矛盾不已”等修飾主語和謂語,能夠營造出一種戲劇性的情節,突顯角色的複雜性。這樣的矛盾性表達有助於使角色更加真實和立體,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
第四部分:文化的吸納
每位角色都深植於獨特的文化底蘊,透過言行、習慣和服飾等細節生動描寫文化背景。
以生動語言勾勒文化,使文化內涵自然溶入角色的行為與言談,為角色的行為決策提供深刻背景。
文化教育在塑造角色核心認知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涵蓋家庭、社會、學校和組織。
需將文化與角色、自然、城市景觀、工作場景、宗教儀式相結合。
創作者透過體驗角色視角、深入場景,塑造生動對白,每個場景成為藝術融合的機會。
這種創作涵蓋日常冥想、夢境和未來幻想,挖掘文化、融入場景,為作品增添傳統儀式的敬重、對家族觀念的堅持等文化內涵。
舉例:《裘力斯·凱撒》
《裘力斯·凱撒》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作品
(《裘力斯·凱撒》第二幕)
凱西厄斯:
(對布魯特斯說)唉,老兄,他像一個太陽神銅像,跨越了這狹隘的世界,我們這些小人物在他巨大的腿下走著,窺探著我們不光彩的墳墓。
莎士比亞創作中,凱西厄斯通過誇張陳述和巧妙運用修辭學手法,旨在引導布魯特斯刺殺凱撒。
莎士比亞選擇“這狹隘的世界”這樣的句子,表達了凱西厄斯對世界的獨特見解。
莎士比亞筆下的凱西厄斯作為羅馬參議員,每週從各處獲得戰略報告,對世界有廣泛瞭解。
描繪了對於城邦政客而言,即便世界對無知者而言顯得龐大,對他們而言卻是狹小的。
又,莎士比亞深入想像凱西厄斯的童年經歷,描繪了羅馬貴族學童在強化培訓中成為卓越演說家和政治家的過程。這些學童善於運用修辭學,其演講信條強調“學智者思考,學百姓說話”,凸顯了對修辭技巧和言辭的高度重視。這一切構成了凱西厄斯個性的豐富內涵。
但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凱西厄斯: 凱撒是如此受歡迎又有權力,跟他相比,我們都是小人物了。
這種陳述缺乏生動的意象和引人入勝的表達,言辭也顯得乏味,只能使聽的人被動得去接收訊息。
而且更為不利的是,使用了不公正且缺乏依據的語言,導致整體缺乏說服力、想像力和趣味。
這樣的抱怨“乏味”到布魯特斯可能只會聽聽罷了,也許反而會令布魯特斯反感。
但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凱西厄斯: 照我看,好像偉大的凱撒可以跨越這狹隘的世界,宛如壯麗的太陽神銅像,所以我們小人物必須小心翼翼在他巨大的腿下走著,嘗試偷看一下,或許,我們會有好運,有一天,有些人會找到我們噁心不光彩的墳墓。
這版本的凱西厄斯顯得膽小緊張,用詞如“小心翼翼”、“會有”,與他對自身貴族參議員血統的傲慢形成鮮明對比。
這似乎與他原有的人物設定不符,使得角色人設脆弱。
但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凱西厄斯: 我看不起那個抓權的凱撒,我知道你也恨那混蛋。所以在我們還不需要跪地求饒,舔這個暴君的屁股前,就把他殺了吧!
這版本的凱西厄斯顯得"沒有文化又情緒化"。
但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凱西厄斯: 照我看,好像偉大的凱撒可以跨越這狹隘的世界,宛如壯麗的太陽神銅像,所以我們小人物必須小心翼翼在他巨大的腿下走著,嘗試偷看一下,或許,我們會有好運,有一天,有些人會找到我們噁心不光彩的墳墓。
這版本的凱西厄斯顯得膽小緊張,用詞如“小心翼翼”、“會有”,與他對自身貴族參議員血統的傲慢形成鮮明對比。這似乎與他原有的人設不符。
但如果是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凱西厄斯: 我看不起那個抓權的凱撒,我知道你也恨那混蛋。所以在我們還不需要跪地求饒,舔這個暴君的屁股前,就把他殺了吧!
這版本的凱西厄斯顯得"沒有文化又情緒化",用詞如“憎恨”、“殺了”,與他對自身貴族參議員血統的傲慢形成鮮明對比。這似乎與他原有的人設不符。
舉例:《戰略高手》
《戰略高手》埃爾莫·倫納德
講述一名職業劫匪佛裡越獄後,與自己綁架的美國法警卡倫之間形成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關係。
=============
卡倫: 我很困擾和害怕。
佛裡: 我也是,但我試著保持鎮定。
卡倫: 我也是。但我怕你會強暴我。
佛裡: 絕不會,我唯一希望的是有一個浪漫的夜晚。
卡倫: 好,因為我懷疑在你那強悍的外表下有一個充滿愛的人。但我仍不確定。也許你想引誘我,讓我助你逃跑。
佛裡: 不,我知道你是聯邦警探,我是銀行劫犯,你有你的工作。只是你太美了,我老回想著咱們相遇的場景。他們歎口氣,啜飲香檳,帶著一絲憂鬱。
這段對話,缺乏情感共鳴,使角色顯得平庸,未能展示角色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導致角色表演僵硬,難以引起觀眾共鳴。
.做一個對比,埃爾莫·倫納德所寫的警匪對話:
卡倫說: “記得你多嘮叨嗎?”
佛裡說: “我緊張啊!”他為她和自己點煙。
卡倫說: “是,但你看不出噢!你一直很酷的樣子。但當你爬到車廂內時……我以為你要撕我的衣服。”
佛裡說: “從沒有那麼想過,不過,直到……記得我們談起費·唐納薇嗎?……我告訴你我喜歡那部電影《禿鷹72小時》,你說對,你喜歡裡面的對白?那第二天早上,兩人睡了一覺後,他說需要她幫忙,而她說……”
卡倫說: “我拒絕過你嗎?”
佛裡說: “我以為那時有幾秒鐘,你說起這句臺詞的方式,像是在勾引我似的。”
卡倫說: “也許我確實有,但自己不知道……他倆後來上床前,她指責他變得粗暴。他說,‘什麼,我有強暴過你嗎?’她說: ‘夜還長呢。’我想的是,拜託,她在做什麼?暗示他嗎?”
卡倫說: “你知道你一直在摸我,摸我的大腿?”
佛裡說: “是,但很溫柔地。”
卡倫說: “你叫我你的蘇蘇。”
佛裡說: “那是一種糖果,裡面有甜的東西。”
倫納德通過展現角色內心需求和夢想,逃避現實。
佛裡和卡倫在《禿鷹72小時》中喜歡的片段,讀者將他們與電影主角混為一體,拉近了讀者與角色的距離。
回憶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兩人共同回顧了在後車廂發生的親密冒險,將我們帶回到越獄片段的迷你場景。
這種小電影般的回憶使得整個故事在腦海中再次播放,拉近了讀者與角色之間的距離。
在對白中,欲望逐漸顯露,他們願意暫時放下警匪身份,享受生活的片段,感受羅曼蒂克的氛圍。
作者通過對話揭示性幻想和警匪身份之間的禁忌衝突,使感官欲望更危險、致命。
然而,他們面臨的困境是無法將這些感受說出口,因為一旦說出,這種曖昧的感覺就會消失。這使得當下的尖銳感變得更加明顯。
透過回憶過去的手法,讀者感知到作者精心隱藏的情感線索,引導想像角色對於美好白日夢的渴望。
佛裡希望卡倫能夠像費·唐納薇一樣拯救他,卡倫也希望自己能夠像費·唐納薇那樣行動,但兩人同樣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夢想。
這場戲的深度洞察為讀者揭示了兩人的內心衝突和他們對於現實的不同期望。
整個故事中存在著巨大的懸疑,如他們是否會陷入戀愛,卡倫是否會拋下警探身份放過他,或者她是否最終會逮捕他。
這些表面上隨意的談話實際上蘊含深刻內涵,揭示了複雜情感及潛在衝突。
作者透過角色的內心世界、回憶和對話,以及潛在情感的揭示,構建了懸疑情節。
讀者被引導深思角色的動機和內心矛盾,使整個故事更為引人入勝。
舉例:《我為喜劇狂》
第五季,第一集,“費邊策略”
暑假回來後第一個早晨,傑克打電話給麗茲:
傑克: 噢,萊蒙,艾佛莉和我剛從保羅·艾倫那艘“完全冰雹號”遊艇度了最棒的假回來。艾佛莉真是最完美的女人,像年輕的寶黛麗,裡面住了個巴里·戈德華特。(停頓)但現在又回到現實,再不能在沙灘上做愛,被英國受訓管家圍繞出的保護隱私圈所環繞。
傑克: 想要我們的並購者仍對買Kabletown感興趣,我們必須像個性感、盈利的公司,而我們幾乎快要成功了。哈利·波特主題公園會在迷戀英國和戀童症的人那裡大受歡迎,電影部門又有全世界不管喜不喜歡都會看的詹姆斯·卡梅隆。只有NBC一直是長在環球媒體公司那張無瑕臉上的大粉刺。
傑克: 艾佛莉有意見。我就喜歡她這樣。可惜她想要重漆樓上走廊,用那種稱為“穀物皮殼”的條紋仿飾漆。我偏好原來的顏色,帶點紅褐色的“麋鹿舌頭”。
傑克: 這就是我為什麼知道你從來沒有成人的戀情。如果我說“不”,那我以後就得對未來一些事說“好”,那麼未來的賭注就大了。
傑克: 如果我屈服了,那麼我以後在家裡就沒什麼權力囉。還沒回過神來,她就會要我穿牛仔褲看小說。
傑克: 對大部分男人而言,當然,但那還有個第三選擇,費邊策略。費邊策略的名字源於羅馬的大統帥費邊。他跑了,萊蒙。他不打仗,只撤退,撤退直到敵人累了,最後犯了一個錯誤。雖然我痛恨這種軍事戰術,但它是我所有個人關係的基礎。
傑克: 你不能只用度假解決啊!有時候,你們必須回到同一個家,丟出行李中的髒衣服,一起生活。然後其中一個說: “我們家應重新裝修了。”另一個說: “拜託,艾佛莉,我正在上廁所。”
傑克的說話風格顯示他是:
1.社交上老於世故(遊艇/英國受訓管家)但私下很原始(家裡的權力/粉刺);
2.狂妄無德(電影部門有全世界不管喜不喜歡都會看的詹姆斯·卡梅隆)卻又有負罪感(我以後就得對未來一些事說“好”);
3.財務上保守(巴里·戈德華特)但又愛冒風險(哈利·波特主題公園會在迷戀英國和戀童症的人那裡大受歡迎);
4.受過良好教育(費邊策略)但又自以為是(這就是我為什麼知道你從來沒有成人的戀情);
5.誇耀智力(條紋仿飾漆)但確實見多識廣(條紋仿飾漆);
6.在私人生活中採用了不光彩的手段(撤退直到敵人累了,最後犯了一個錯誤),但又理想化了他和女人的關係(最完美的女人);
7.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你不能只用度假解決啊),但又是一個空想者(一起生活)。
這部劇的導演時常用特寫鏡頭拍攝傑克兩眼放空,幻想他未來的理想生活。詞彙和語法就像角色的衣服,從內到外打扮著他。
舉例:《杯酒人生》
《杯酒人生》雷克斯·皮克特
.省去“酒”的隱喻,直接用表面的方式寫:
邁爾斯: 我是難瞭解的男人,臉皮薄又有脾氣,我不強悍,也不是心臟強大的生存者。我需要溫暖安全的小世界,還有一個願意溺愛我的女人。如果你有耐心、忠心和愛心,你會帶出我的好品質。我不能追你,你得追我,懂嗎?用對了追求方法,我就是你所認識的男人中最厲害最棒的。
瑪雅: 我是對人生有熱情的女人,時時刻刻日日年年,在黃金時光中綻放,品味著每份珍貴的香氣。我正在我的黃金時期——夠年長從錯誤中學習,夠年輕能成長轉變,每天我都變得更複雜、更迷人,當我到巔峰時,相信我,現在和你就是,我會很可口,非常非常可口,請睡我吧。
透過酒的方式寫:將其酒的本質與自己特性相比。通過對酒的品味,兩人彼此對話。
瑪雅: 你為什麼那麼著迷於Pinot?你只點這種酒喝。
邁爾斯: 我不知道。它來自很難生長的葡萄。你知道,皮薄,難長。它不是生存者,像Cabernet那樣可隨地長得茂盛,不怕被忽略。
邁爾斯: Pinot只有在特定的世界小角落才能活著,而且需要很多呵護,只有耐心、忠心和有愛心的人能種植,可以接觸Pinot那嬌嫩、令人心痛的美麗。它不會來找你,你必須找它,懂嗎?得要有土壤陽光的正確配比才會誘它完美表達。然後,只有在這之後,它的味道才會是最令人興奮和美味的,成為地球上最迷人的東西。
邁爾斯: 我是說Cabernets可以是濃烈、令人興奮的,但相對而言,它們對我來說似乎有點無趣。你呢,為什麼也喜歡酒?
瑪雅: 我想是因為前夫我才真正愛上酒的。他有個大而炫耀型的酒窖,隨後我發現自己的味蕾十分銳利,喝得越多,就越愛它能讓我思考。
邁爾斯: 是嗎?比如說?
瑪雅: 我開始欣賞酒的生命,它是有生命的,也讓你和生命更靠近。我喜歡想想它的葡萄是哪年生長的,那一年夏天太陽如何照耀,天氣怎麼樣。我會想那些人如何照顧和摘采葡萄;如果喝的是陳年葡萄酒,那麼當初採摘的人肯定都已經死了。我愛酒那延續的生命,愛我每次開瓶時它嘗起來的獨特味道,換個開瓶時間味道就可能不同。一瓶酒仿佛一個生命——成長、轉變,變得複雜,然後到了巔峰,就像你的1961年,然後穩步而不可避免地衰落。口味真好。
瑪雅的面部表情告訴我們時機到了,但邁爾斯仍舊沒有動作。
他得要有另一個信號,而瑪雅竟大膽到給出信號來了: 她伸出手放在他的手上。
邁爾斯: 但我喜歡的不只是Pinot酒,最近我喜歡Rieslings,你喜歡嗎?
她點頭,露出蒙娜麗莎的微笑。
邁爾斯: (指著)那邊是廁所嗎?
瑪雅: 是。
邁爾斯站起來向廁所走過去,瑪雅則是歎了口氣,從皮包裡拿出香煙。
在《杯酒人生》中,邁爾斯和瑪雅通過“酒”,展示吹噓和承諾的行動。
邁爾斯潛在地邀請瑪雅過來,她的回答表示應允。
她甚至摸了他的手,透露出“來吧”的隱喻邀請。
然而,邁爾斯最終退縮,走向廁所,留下瑪雅陷入沮喪。
十七.故事設計:
故事吸引人的關鍵在於引人入勝而非執著修改對話本身。
故事的吸引力來自於能夠深深地吸引讀者,帶領他們進入其中,而這種吸引力並非僅僅來自對話的修改。
儘管對話在故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單純依賴對話無法彌補故事本身的缺陷。
在進行對話審查之前,必須先仔細檢查故事設計的基本元素。
許多故事因為存在問題而浪費了寶貴的對白。
壞故事通常伴隨著糟糕的對白,而好故事很少因此而被浪費,原因在於優秀的故事會自然激發出精彩的對白。
因此,編輯和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應該著重於故事的完整性和吸引力,這才是吸引讀者的關鍵所在。
要創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1)首先需要一個堅實的故事框架。這個框架應該包括清晰的起承轉合,角色的目標與動機,以及故事世界的設定。沒有這個基本的結構,即使再好的對話也無法支撐起整個故事。
在確定了故事的框架後,2)接下來是塑造角色。角色應該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動機,這樣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他們的行為和對話應該與他們的性格和背景相一致,這樣才能讓故事更加真實和生動。
另外,要注意對話的流暢性和自然性。對話應該聽起來像是真實人物在交流,而不是作者在強行推進劇情。過於生硬或不自然的對話會破壞讀者對故事的投入感。
3)不要忽略故事的主題和意義。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能夠觸及人們內心的共鳴,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觀。這種深度的思考和反思才是一個故事真正能夠留在讀者心中的原因。
「故事如何能夠出色?」這個問題彷彿是個無底洞,讓人不由得深陷思考。然而,若從一個編輯的角度來看,一個優秀的故事,不僅僅是一連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場情感的交鋒、價值觀的對撞,以及角色內在世界的深刻呈現。
當我們探討主角的塑造時,不僅僅是描述他們的外在特徵和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們內心的變化和成長。一個平靜的生活被激勵事件擾亂,這樣的開端是許多經典故事的常見起點,因為它為角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事件可能是一個意外的遭遇,例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或者是主角內在的追求,比如一個突如其來的啟示或者目標。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激勵,都將主角推向一個全新的境地,迫使他們面對未知的挑戰和困難。
在這樣的挑戰面前,主角會面臨著各種抉擇和考驗,這些抉擇和考驗將塑造他們的性格和命運。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會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但正是這些困境和掙扎,使得他們的成長和改變變得更加深刻和真實。
在這個過程中,主角的核心價值觀和信仰也會受到考驗和挑戰。他們可能會面臨著道德上的抉擇,或者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些都將成為故事情節的關鍵點,也是主角成長和轉變的動力所在。
然後接下來的各個情節中,角色的行動往往源於各種不同的欲望,這些欲望如同糸線交織在一起,推動著情節的發展,營造出一幅生動的故事畫面。
各個情節中的角色行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追求欲望,更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尋求。通過揭示角色背後的深層需求和渴望,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同時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複雜性和生活的多樣性,賦予了故事更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然而,在追逐這些欲望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面臨著各種挑戰和阻礙,這些挑戰和阻礙往往是由於角色內心的掙扎和外在環境的壓力所引起的。
透過各個角色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我們得以深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背景和經歷,這些背景和經歷塑造了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選擇。通過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生活的種種可能性。
故事中的戲劇情節,常常是角色欲望和行動的高峰。警方的偵訊、嫌犯的坦白,每一個決定都帶來了新的轉折,也為故事注入了緊迫感和深度。而這些場面的結束,則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為下一步的情節鋪就了道路。
角色的文化背景和個人歷史在故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些背景不僅僅是角色行為的制約,更是他們內心世界的鏡像,是塑造他們價值觀和行動模式的關鍵因素。通過對角色文化背景和個人歷史的深入挖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在故事中所展現的情感和抉擇。這些背景賦予了角色獨特的身份和故事性,同時也為故事情節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角色的文化背景涵蓋了他們所處的社會、族群、宗教信仰等方面。這些因素會深刻影響角色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進而影響他們在故事中的抉擇和行動。例如,一個成長於傳統社會的角色可能會對傳統價值觀有著深深的敬畏和遵從,而一個受到現代價值觀影響的角色則可能更加開放和勇敢地挑戰傳統。
而角色的個人歷史則是他們獨特的成長經歷和生命故事。這些歷史包括了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人際關係等方面,塑造了他們的性格特徵和情感反應。通過深入挖掘角色的個人歷史,我們可以瞭解他們的內心掙扎和成長歷程,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
故事中的衝突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引擎,它們來自於各個不同的方面,包括物理的、社會的,甚至是內心深處的。物理衝突可能包括時間的壓力、空間的限制,或者是自然災害等。社會衝突則可能來自政治、法律、宗教、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和對立。而內心的衝突則源於角色的情感、信念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這些衝突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了挑戰和反思的機會。
這些衝突不僅僅是情節的推進,更是讓讀者思考人生意義的機會。通過角色在衝突中的反應和應對方式,讀者可以看到他們的品格和成長。這些衝突不僅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角色需要面對自己的恐懼、猶豫和矛盾,並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而通過解決這些衝突,角色得以成長,故事也得以發展。每一次衝突的解決都是角色成長的一部分,也是故事情節的一個轉折點。這些轉折點使得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張力,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他們跟隨角色的足跡,一同探索故事的深層含義。總的來說,一個優秀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情感的體驗、一次價值觀的對話,以及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通過精心的策劃和細膩的筆觸,通過角色在衝突中的抉擇和行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夠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讓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十八.故事的行動主軸:
1)人物經歷五個關鍵階段,首先被內心欲望引發,類似故事誘發事件。逐漸察覺外界對抗,階段中糾葛不斷。至生命危機來臨,主角面臨抉擇,引發高潮與行動選擇。在行動反應中展現堅定決心,最終通過表達完成整個過程。這五個階段交織成主角追求改變、對抗、選擇、行動反應、表達的完整軌跡。
2)在展示角色意圖階段,通過對話和非口頭表達,呈現多樣的語言交流和身體語言。每個細節都成為角色性格、動機和情感的生動元素,精巧地推動情節發展。
3)主角在追求解決衝突的過程中,通過克服障礙、挑戰意志,展現出堅韌和冒險的勇氣。故事情節逐步升級,主角在面對生死交關時做出了關鍵決策,決定影響故事結局的行動。正負價值情感場景轉捩點巧妙設計,整體情節引人入勝,使價值觀在故事中呈現交替起伏的狀態,製造成功與失敗之間的緊張距離,讀者隨著主角的決策和行動跌宕起伏。
4)場景逐步昇華,以轉捩點為核心,每個事件序列比前一更具衝擊力,深刻影響角色生活,形成高潮。時間的節拍成為關鍵,即時行動和反應交替構建場景框架,推動對話逐漸推進或接近轉捩點,深化整體故事情感與發展。
5)角色想要解決問題,想要改變什麼的欲望是推動整個故事過程的動力。
這一欲望成為他行動的主軸,每個場景都是必須為滿足欲望而克服阻礙推進情節而存在。
角色在行動前需要仔細考慮環境背景和能力限制了他在特定情境中的選擇。角色相應的的選擇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突顯了角色的個性和決斷能力。
在行動時,角色的反應需要通過文字表達,編劇通過對白和行動的編排展現角色的情感和思考。
通過角色的行動,引發了深層次的角色間的互動和發展,激發了讀者的同理心並關注角色境遇。
6)作者運用獨特的衝突平衡、類型和張力,塑造角色行為、節奏動力。
衝突之品質決定了行動之品質,行動之品質又決定了對話之品質。
十九.均衡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黑道家族》:
黑手黨頭目托尼·瑟普拉諾與心理醫生梅菲的故事起初表現為兩人迥異的欲望。
托尼渴望掌控梅菲,將其歸於自己權力之下,嘗試通過暗中施壓與誘惑將其融入自己的支配。
梅菲則以職業堅持治療為主張,卻藏匿著內心冒險的渴望。
梅菲在醫治托尼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他的父母問題,更迎接了托尼的暴力傾向,展現了她對危險的執著。
她的矛盾心理在長期且動盪的關係中浮現。儘管托尼曾離去,梅菲仍再次接納他,展現她對危險的不斷追求。
梅菲的潛意識超越了表層的安全醫患關係,追求一種違背安全的、生死攸關的冒險。她的超意圖在危險的緊張刺激中尋找滿足。
整個故事揭示了兩個角色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展示了梅菲內心深處對危險的渴求,使故事充滿張力與情感紛爭。
即使每個節拍都是托尼開始的,但卻是醫生的被動攻擊將戲推到高潮。
起先,她躲閃托尼的性追求,到了節拍4,她激起托尼想要瞭解真相的欲望,最後她讓托尼發現自我最害怕的東西。
就均衡而言,梅菲擁有更強悍的個性,從頭到尾掌控衝突。
節拍1:
梅菲抬眼,很意外會看到他。
梅菲: (托尼眼光朝下不好意思,梅菲走向他。)托尼。
梅菲: 哈囉。
托尼: (羞澀地微笑)嗨。
節拍2:
托尼: (遞給她一個信封)我朋友的,他用不著。所以我想,也許我們用得到。(解釋)去百慕達……的機票…………(手舞足蹈一下)住艾堡海灘大酒店。
梅菲: (驚訝)我拒絕了一頓美妙晚餐你還覺得我會跟你去?
在節拍1和2中,托尼展現了魅力,提出要求,但梅菲以冷漠的態度回應。這一對比突顯了兩人之間的不同立場。
節拍3:
托尼: 嗯,那個人沒法用這票,還有,你知道,他把票給了我,那我怎麼辦,丟了嗎?
梅菲: (梅菲醫生沉默地站著。)……
節拍4:
托尼: 行了,醫生,我把大槍收起來了。你搞得我像半個追星族一樣。
梅菲: 聽好,托尼,我不會跟你出去的,好嗎?不是因為你不吸引人,或者出去不好玩,只是我不做這種事。請你尊重我的決定,試著理解一下我自己知道什麼是對的,好嗎?(久久的停頓。)
在節拍3和4中,托尼試圖爭取同情,但梅菲卻責備他。她的冷靜和自信使她能夠在這場情感交鋒中保持掌控。
節拍5:
托尼: 但不只是因為心理醫生倫理那一套,是吧?
梅菲: 我想要保留你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可以隨時回來,從我們中斷的地方繼續。
節拍6:
托尼: 我想你沒弄明白,我想要你!
梅菲: 你太恭維我了。
托尼: 我對恭維你沒興趣。
梅菲: 我知道你沒興趣。
在節拍5和6中,托尼與梅菲的對話更加激烈,但梅菲仍然保持冷靜,拖延時間。
節拍7:
托尼: 那麼,怎樣,OK嗎?怎樣?(停了半晌,安靜地)就……讓我明白怎麼回事,OK?
梅菲: 你知道,托尼: ,工作的時候我從不評判你,心理醫生不這麼做的。
托尼: 好,聽懂了,說吧說吧!
梅菲: 如果是個人關係,我相信我不會沉默的。
節拍8:
托尼: 是怎樣?
梅菲: 我們的價值觀……非常不同。
在節拍7和8中,托尼的情感越發激動,而梅菲則表現出輕蔑和堅定。
節拍9:
托尼: 你不喜歡我的價值?
梅菲: 要聽真話?
托尼: 是。(緊張的停頓。)
梅菲: 不喜歡。
節拍10:
托尼: OK.(停頓)比如說?
梅菲: (看看表)很晚了。
在節拍9和10中,托尼試圖挑戰梅菲,但她依然保持冷靜,給予托尼臺階下。
節拍11:
托尼: 不不不不不,來,OK的,OK的。
梅菲: 嗯……你不誠實。你不尊重女人。你不尊重人。
節拍12:
托尼: 我不愛人嗎?
梅菲: 也許你愛他們,我不知道。你總用蠻力或威脅,用蠻力從別人那裡予取予奪。
在節拍11和12中,托尼的情緒達到高潮,而梅菲則用冷靜的語氣回應。
節拍13:
梅菲: (繼續)我不能那樣生活,我不能目睹暴力或……
托尼: 操你……
托尼: 摔門而出,從走廊裡咆哮著:
托尼: 你這臭婊子。
最後,在節拍13中,梅菲的態度轉變,彰顯了她的力量和決心。
這段情節通過節奏的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托尼和梅菲之間情感和權力的角力,最終由梅菲掌控了局面。
當人們情感失控時表現為短語,而擁有控制力時則為長句。
在情感激蕩中,掌握節奏意味著力量的轉移。
通過對比托尼和梅菲的節奏,突顯了兩者情緒狀態的矛盾。
托尼的瘋狂短語和梅菲慢緩的句子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兩人之間的力量較量。
儘管托尼試圖通過蠻力碾壓開場,但最終梅菲專業的力量佔據主導,掌控整個場景的節奏。
二十.喜劇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歡樂一家親》:
角色在追求整體欲望(須要)的同時,積極探索各自的次級欲望(想要),塑造了各角色獨特思維與風格,深刻影響對話的具體細節與風格。
故事不僅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也為讀者呈現欲望的交織在角色發展中,細膩呈現了複雜而真實的人物關係。
廣播脫口秀主持人兼心理醫生弗萊澤·克蘭與弟弟奈爾斯構成扣人心弦的故事。兩兄弟深陷盲目偏執,專注於眼前欲望,對遠方和其他選擇視而不見,陷入優越感、驕傲。
這種癡迷使他們盲目,無法看清自己的狂熱。在我們看來,他們是瘋子;在他們自己眼裡,這種癡迷再正常不過。這個故事展現了一個深陷偏執的家庭,迫使讀者反思盲目追求的代價。
劇主角通常以單一特質為主,外貌和興趣一目了然,但在現實中,他們卻展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自我矛盾。這種對比為喜劇增色不少,賦予角色更多吸引力,使角色更加引人注目。
在這段激烈的兄弟衝突中,從言語爭執到暴力衝突,呈現出兩兄弟之間情感和衝突的激烈升級。節奏從起初的對話逐漸加快,展現出兩人情緒的高度緊張和暴力的升級。
節拍1:
弗萊澤: (看著天)噢,親愛的老天,天亮了,星期五了!: (轉向他弟弟)奈爾斯,為什麼我們不承認?我們無法一起工作,書是寫不出來的。
奈爾斯: 不,你那態度就不會有書。
節拍2:
弗萊澤: 拜託你好嗎?得了,胖高音小姐都唱歌了,幕要下了。咱們回家吧!
奈爾斯: 哼,我就猜到,你這麼輕易放棄一點也不出奇。反正不是你的夢,對吧?大人物播音主持先生!
在節拍1和2中,弗萊澤和奈爾斯開始就工作上的分歧進行討論,但隨著對話的進展,他們的言語越來越激烈,逐漸升級為攻擊對方的言語。
節拍3:
弗萊澤: 哦,這就是這頓小脾氣的原因?你嫉妒我的名氣?
奈爾斯: 不是小脾氣,我也不嫉妒你。我只是受夠了!受夠了當你的配角。你知道,我早想做心理學家,像媽一樣,比你早多了,只因為你年紀比我大就變成了先完成的那個人。你比我早結婚,早給爹生出他一直想要的孫子。等到我趕上可以做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只剩下嚼過的肉了。
節拍4:
弗萊澤: 你在為我們改變不了的事窮哭。
奈爾斯: 就算可以改,你也不會改。你愛死這樣了。
在節拍3和4中,兩人開始對對方的性格進行攻擊,將衝突帶入了情感層面,而不僅僅是工作上的不和。
節拍5:
弗萊澤: 噢,放手吧,奈爾斯。
奈爾斯: 放不了,我每天都捲進去了。我才是心理學會董事,我的研究在學術圈頗受尊重。我的四個病人都當選職位進入政治圈,但是上公車廣告的卻是你這張大肥臉。
節拍6:
弗萊澤: (憤怒)我才沒有大肥臉。
奈爾斯: 噢,拜託,我一直在想你還要貯藏那些過冬核桃多久!
在節拍5和6中,言語的攻擊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有了身體上的攻擊,展現了他們情感的爆發和衝突的加劇。
節拍7:
弗萊澤: 哼,至少我不是紡錘臉。
奈爾斯: 胖臉,你叫誰紡錘臉?
弗萊澤: 你,紡錘臉!
奈爾斯: 胖臉!
弗萊澤: 紡錘臉!
奈爾斯: 胖臉!
弗萊澤: 紡錘臉!
奈爾斯: 胖臉!
節拍8:
弗萊澤: 收回你的話!
奈爾斯: 你逼我的!
在節拍7和8中,兩人都已準備好進入戰鬥狀態,心理和情感上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節拍9:
弗萊澤: 我就逼你。
奈爾斯: 我看不到你在逼喔。
節拍10:
弗萊澤: 噢,是,這……(拔弟弟的胸毛)就是逼你。
奈爾斯痛得後退。
在節拍9和10中,兩人正式進入了暴力衝突的階段,展開了身體上的攻擊和反擊。
節拍11:
弗萊澤準備離開了,但奈爾斯沖過房間跳到弗萊澤的背上,暴力地扣住他的頭。
弗萊澤: (喊著)噢!哦!奈爾斯,住手!我們是心理學家,不是格鬥家!
節拍12:
奈爾斯放走弗萊澤。
弗萊澤: 真難相信你吃這一套。
弗萊澤轉過身來又猛力地夾住奈爾斯的頭。
在節拍11和12中,奈爾斯雖然曾試圖投降,但最終還是受不了弗萊澤的攻擊,反擊了回去。
節拍13:
弗萊澤將奈爾斯甩到床上,跳到他身上,抓住他喉嚨,開始勒他。
奈爾斯: 老天,老天,我想到小時候了,你爬到我的搖籃裡,還要跳到我身上。
節拍14:
弗萊澤: (指著弟弟脖子大喊)你偷了我的媽咪。
弗萊澤自己被謀殺行動嚇到,跳下床往門口跑。
在節拍13和14中,衝突達到了極點,弗萊澤甚至展現出了殺人的念頭,最終殺害了自己的弟弟,並逃離了現場。
整個情節通過節奏的變化,生動地展現了兩兄弟之間的情感爭執和暴力衝突的過程,呈現出一場極度緊張和荒謬的衝突場面。
喜劇的魅力在於誇張的表演,通過精准的對白和時機,藝術家重新定義了觀眾對痛苦的看法。誇張技巧創造笑點,成功的笑話在於伏筆和高潮時的“一擊”之詞揮出要戛然而止。
在喜劇中,簡練清晰的語言和精准的時機是成功的關鍵。
缺乏喜劇風格會使觀眾為受苦的角色而感到憂傷。通過觀眾在笑聲中感到安全的誇張表演,藝術家成功引導觀眾重新認知人世間的苦難,使笑聲成為一種解藥。
二十一.不對稱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日光下的葡萄乾》:
在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南部,沃爾特·李家失去家長,面對一萬元的壽險金。莉娜計畫分配其中1/3用於購房首付,1/3支付女兒醫學院學費,餘下的給沃爾特·李。
沃爾特·李夢想開設酒類專賣店,但資金不足,引發與妻子露絲的衝突。露絲對酒鋪計畫持懷疑態度,同時追求安穩與安全感。這衝突反映了沃爾特·李的追求尊嚴與獨立,露絲則追求安全感與體面的生活。
沃爾特一開始以成功和尊嚴為追求,與妻子露絲的安全期望漸行漸遠,婚姻陷入危機。
通過第二行動,導演漢斯貝瑞精妙地展示沃爾特從希望到絕望、安全到危險、成功到失敗、自尊嚴到自憎恨的蛻變。
在五次對話中,觀眾感受到兩人深厚的愛情,但高潮卻讓婚姻陷入最深的谷底。
沃爾特的希望徹底瓦解,露絲的安全轉為危險。最終,導演通過引人注目的高潮,將沃爾特從自我憎恨走向自我尊重,呈現出令人信服的角色演變。
這段對話描繪了一對夫妻之間的困境,他們之間的溝通已經失效,而互相的指責和不理解逐漸加深了他們之間的隔閡。
節拍1:
沃爾特: 你知道我今天早上在廁所時想什麼?
露絲: (她厭惡地看他又回去做事)不知道。
節拍2:
沃爾特: 為什麼你總這麼不愉快?
露絲: 有什麼值得愉快的?
節拍3:
沃爾特: 你到底要不要聽我在廁所時想什麼?
露絲: 我知道你想什麼。
節拍4:
沃爾特: (不理她)想我和威利·哈裡斯昨晚講的事。露絲: (立即反應)威利·哈裡斯是個大嘴廢物。
在節拍1至4中,沃爾特試圖與露絲溝通,但露絲對他的話顯得冷淡和不耐煩,這表明了他們之間的溝通問題。
節拍5:
沃爾特: 誰跟我說話都是廢物大嘴巴,對吧?你說說還有誰是廢物大嘴巴?查理·艾金斯,他要我和他一起經營乾洗店時也是廢物大嘴巴,對吧?看他現在,一年收入10萬美元。10萬一年噢!你還叫人大嘴巴!露絲: (苦澀)噢,沃爾特·李……(她坐在桌旁,頭垂到疊起的手臂中)
節拍6:
沃爾特: (站起到她旁邊)你累了,對吧?對所有事都累了。我、孩子,我們住的這破地方、所有事!對吧?(她不抬頭,不回答)這麼累,時時刻刻呻吟囉嗦,但又什麼都不幫忙,對嗎?你就不能站在我這邊嗎?
露絲: 沃爾特,請讓我一個人待會。
沃爾特: 一個男人需要女人的支援……
露絲: 沃爾特……
節拍7:
沃爾特: 媽媽會聽你的話。你知道她願意聽你的而不願聽我和班妮的。她比較看重你,你只要哪天早上和她喝咖啡談談事,還有——(他坐在她身旁,示範起他認為她應該說話的方法和聲調)——
你就抿一口咖啡啊,是吧,不經意地說你在想沃爾特·李那麼有興趣的生意,那個店鋪等等,再喝兩口咖啡,好像你說的事對你並不那麼重要,然後她就會用心問你問題,那我回家時就能告訴她細節。這可不是騙錢的提案噢,寶貝,我是說我們都想好了,我和威利,還有波波。
露絲: (皺起眉)波波?
節拍8:
沃爾特: 是,你看,這個我們想的小酒鋪,大概要七萬五千美元;我們想一開始需要三萬,啊,我們每人出一萬。當然你還得付幾百元,那麼就不必花大半輩子等哪個小丑給我們營業執照——
露絲: 你是說賄賂?
在節拍5至8中,沃爾特開始責怪露絲,試圖使她承擔起他的理想和計劃,但露絲則表現出對他的警覺和對他的計劃的懷疑。
節拍9:
沃爾特: (不耐煩皺眉)別這麼說。你看,這就是女人搞不清楚世界。寶貝,這世上哪有你不付錢就有的東西?
露絲: 沃爾特,別煩我。
節拍10:
露絲: (她抬頭,認真凝視著他,安靜地說)吃你的蛋,它們快冷了。
沃爾特: (起身離開她看別處)就這樣,看吧,男人對他女人說“我有個夢”,他的女人說“吃你的蛋”。(悲傷但又生氣)
男人說“我必須掌控這個世界,寶貝”,然後女人說“吃你的蛋,上班去”!(熱情上身了)
男人說“我得改變我的人生,我快窒息了,寶貝”,而他的女人說——(氣壞了,拳頭砸在大腿上)——你的蛋快冷了!
節拍11:
露絲: (柔和)沃爾特,那不是我們的錢。
沃爾特不說話,走開
節拍12:
沃爾特: (不聽也不看她)今天早上,我看著鏡子想……我35歲了;結婚八年,而且有個兒子睡在客廳——(很很很安靜)——我能給他的只是有錢白人怎麼過日子的故事……
露絲: 吃你的蛋吧,沃爾特。
沃爾特: 去他的蛋!……去所有的蛋……
露絲: 那就去工作吧!
在節拍9至12中,沃爾特進一步指責露絲不支持他,而露絲則無視他的乞求,表明了他們之間情感上的距離和隔閡。
節拍13:
沃爾特: (抬眼看她)嘿,我在試著和你談談我自己—(搖搖頭重複)—你只會說吃蛋、去工作。
露絲: (疲倦地)親愛的,你從沒有新的事要說,我每天聽你說,每天晚上每天早上,你從沒有新的事。(聳肩)你總是想當亞諾先生,不願當他的司機。我還想住在白金漢宮裡呢!
節拍14:
沃爾特: 那就正是有色女人在這世界上的毛病……不懂幫她們的男人站起來,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人物,能做些大事。
露絲: (沒哭但有點受傷)有色男人中也有人做出了些事情的。
節拍15:
沃爾特: 不是靠黑人女子幫的忙。
露絲: 嗯,作為一個黑人女子,我猜我是幫不了自己。
節拍16:
沃爾特: (喃喃自語)我們一群大男人被心胸狹窄的女人綁住了。
露絲不語,眼光看向別處。
在節拍13至16中,他們的對話漸漸變得更加激烈,沃爾特指責露絲不愛自己,而露絲則指責他生活在幻想中,兩人之間的衝突已經達到了高潮。
整個對話呈現了兩人之間情感和溝通上的困境,以及他們對彼此期望和現實的巨大落差,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分歧。
在這個場景中,編排關鍵是將轉捩點置於合適位置,以創造緊湊而引人入勝的情節。
以沃爾特和露絲的對話為例,可以在開場即揭示衝突,露絲拒絕支持沃爾特的酒鋪計畫。
隨後,通過沃爾特的抱怨和訴苦,觀眾獲得關於錢、計畫和對太太的看法的資訊,但這些資訊被有力地歸結為露絲的堅定立場。
不同於繁瑣的延長情節,這種緊湊的安排使觀眾集中關注衝突的本質,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相反,採用重複手法,沃爾特不斷陳述計畫和抱怨,直至露絲指出資金屬於母親。
這樣的呈現方式使得觀眾在持續的重複中失去興趣,而轉捩點的到來效果減弱,疲勞感隨之而來。相對而言,緊湊結構更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情感投入。
最糟糕的情況是,完全拋棄轉捩點,長篇大論展示各個方面的情節,這將導致情節鬆散、無序,失去引導觀眾關注的焦點。
相反,作者應巧妙地佈局轉捩點,讓對話和情節逐漸昇華,產生更強烈的戲劇張力。通過這樣的緊湊和有序編排,觀眾更容易沉浸於情節之中,加深對角色和衝突的理解。
二十二.非直接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了不起的蓋茨比》:
尼克·卡拉威初抵紐約,與富豪傑·蓋茨比為鄰,後者因私酒交易成巨富。表妹黛西和富商湯姆·布坎南居住在東蛋的豪宅,湯姆是運動選手出身。一次晚宴上,尼克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網球名將喬丹·貝克小姐。這個獨特鄰裡群體中,隱藏著財富、社交與矛盾,為故事注入了精彩張力。
在這段對話中,黛西展現了她對湯姆的情感較量中的主導地位。從節拍1到節拍8,她以各種方式表現出對湯姆的控制和優越感。
四個角色晚宴喝酒時的談話。貝克小姐對尼克說:
節拍1:
“你住在西蛋區,”她語帶輕蔑,“我有認識住那兒的人。”
“我一個都不認識……”
“你一定認識蓋茨比囉。”
“蓋茨比?”黛西問,“什麼蓋茨比?”
在節拍1中,貝克小姐提及蓋茨比住在西蛋區,引起了黛西的好奇。這暗示了蓋茨比的存在對黛西有著特殊的意義。
節拍2:
我還沒回答說他是我鄰居時,晚宴就正式開始了。湯姆用他肌肉結實的手臂扶著我,拖過房間,仿佛是拿著棋移到另一方格子裡。
兩位年輕女士娉娉婷婷手輕擺在臀部,走在前面把我們領到一個玫瑰色的門廊裡,夕陽照進來,桌上的四支蠟燭迎著微風閃爍。
在節拍2中,黛西計畫羞辱湯姆,她在晚宴前就開始了這個計畫。這表明她不僅掌握了場面,還計劃在眾人面前羞辱她的丈夫。
節拍3:
“幹嗎點蠟燭?”黛西蹙眉反對,她用手指把它們掐熄。
在節拍3中,黛西摧毀了湯姆的浪漫姿態,並在桌上的蠟燭被點燃時表現出對他的不滿。
節拍4:
“再兩個禮拜就是今年白天最長的一天了。”她容光煥發地看著我們,“你們會期盼每年白天最長的日子,等它到來時卻又忘記嗎?我總是會期盼,然後到了那天就忘了。”
在節拍4中,黛西開始了一個話題,但在湯姆回應後,她將話題又帶回了自己身上,展示了她對話的控制權。
節拍5:
“我們應該計畫做點什麼。”貝克小姐打著哈欠,在桌旁坐下,仿佛要睡著了。
“好呀,”黛西說,“我們計畫什麼?”她無助地轉向我,“人們都怎麼計畫的?”
我還沒答呢,黛西的眼睛震驚地看向小指頭。
“看,”她抱怨,“我傷到了。”
我們都看了,她的關節烏青一片。
在節拍5中,黛西和貝克小姐大聲交談,並故意展示自己的受傷小指頭,這使得湯姆感到更加不舒服。
節拍6:
“都是你,湯姆,”她語帶指責,“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但就是你害的。”
在節拍6中,黛西指責湯姆傷了她,這進一步加深了她對他的責難,而湯姆只能選擇保持沉默。
節拍7:
“嫁給一個粗人就會這樣,一個大而粗壯的體格……”
“我不喜歡‘粗壯’這個字眼,”湯姆火了,“雖然是開玩笑。”
節拍8:
“又粗又笨。”黛西仍說。
黛西在夫妻情感較量中以六個節拍勝出,不僅取得主導權,還羞辱了湯姆。
在節拍7和節拍8中,黛西公然侮辱丈夫,而湯姆則只能無奈地沉默,表現出他在這場情感較量中的失敗。
總的來說,這段對話展現了黛西在夫妻關係中的控制和主導地位,以及她對湯姆的情感較量中的勝利。
尼克和貝克小姐旁觀時,她巧妙傳遞資訊給蓋茨比:布坎南夫婦的婚姻出現問題。
黛西真正的目標是與蓋茨比相見,她對蓋茨比的熱情再次升溫。
二十三.自反性衝突(說話的自我”與“沉默的自我”間迴圈矛盾):
.《埃爾澤小姐》和《純真博物館》:
角色與讀者對話主要涉及過去事件及其對個體的影響,如《純真博物館》。
在角色自我對話中,內心對白以現在式呈現,揭示微妙的心理層面差異,如《埃爾澤小姐》。
在“說出來”中,角色以完美的自我意識述說過去的內心衝突及其影響;
而在“展示出來”中,通過行動生動呈現深層心理,展示內在複雜性。
文學中,角色內心聲音賦予對話深度,引發思考:對白物件是自己嗎?思維是否雙重?
無論真實性,自我意識是人性核心。
創造內在對白將角色想法置於心理舞臺,戲劇性問題浮現:“成為獨特人物如何?”
當角色自我對話時,誰會聽到?她向誰訴說?答案是:她沉默的自己。
我們聽到角色自言自語時,本能地知道是她的另一面,沉默的自我在靜聽。
我們無需刻意思考,因為我們瞭解沉默自我的存在,每個人腦中都有分裂的沉默自我,觀察、評估、儲存記憶。在冥想中清晰感知這個自我,它始終存在,靜靜聽著每一句話。
自然科學的自反性造成因果環形,使關係變得模糊。
社會學中的自反性強調相互依賴,個體、團體和機構的行動幾乎同時發生。
在故事藝術中,自反性表現為解決問題的努力反而深化內在矛盾。
由於人類能客觀觀察自身,形成核心自我和客體自我觀察,產生複雜對抗。
使得我們必須以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和應對問題,認識到因果關係的複雜性,以更有效地解決任何內心生活所產生的矛盾挑戰。
《埃爾澤小姐》以第一人稱內心獨白敘述19歲埃爾澤在奧地利山中的三重危機。
接到母親來信得知父親貪汙被拘,母親希望她向度假地的富商凡·多斯代借貸來解救父親。
多斯代同意提供贖金,條件是埃爾澤得陪他一晚。
這一誘發事件使埃爾澤陷入兩難:救父母卻失去道德,或拒絕老富翁而犧牲家庭。
她的內心掙扎表現出無論何選,都付出巨大代價。
在度假區中,埃爾澤曾一度決定屈從于富商換取財富,然後反思拒絕,維護家庭尊嚴。
她的內在鬥爭展現了“不可調和的好”和“兩惡取其輕”的困境。
最終,她的決定在內心完成,將命運置於道德與家庭之間的無法調和的選擇。
《純真博物館》透過土耳其商人凱末爾的經歷,精妙地將愛情與成熟的蛻變融入泰姬陵象徵的博物館。
以導覽身份引領讀者成為博物館訪客,產生共鳴。
通過兩個自我——冷靜的講師凱末爾和充滿浪漫的凱末爾,呈現兩者內在對話。
冷靜的導覽生動表達浪漫凱末爾的情感,彰顯後者獨特的聲音。
故事深刻剖析愛情、成熟和追求,揭示九年愛情錘煉凱末爾的成熟,但博物館卻展示年輕時追求熱情的凱末爾將愛情儀式視為絕對浪漫,最終使生活變得荒謬。
通過巧妙敘述,引導讀者在博物館中深刻感受愛情和成熟的內涵,使故事更為生動引人深思。
二十四.暗示性衝突(反諷和希望):
強調內容勝過形式,精簡的文字提升可信性和影響力,為讀者留有思考空間。含蓄的對話留下深刻印象,微少的字句表達豐富意義,對話精煉成內容焦點,達到最大傳達效果。
.《迷失東京》:
《迷失東京》通過場景剪接和主角夏洛特與巴伯的對比成功構建故事情感張力。
一開始展示了兩人不同生活,突顯年齡、名聲和婚姻差異,為後續情節打下基礎。
初次相遇在公園酒店,電梯和酒吧兩場景交叉展示,引發觀眾好奇心。
酒吧中,夏洛特和巴伯的對話引發深層次情感需求,內心掙扎使得孤獨與親密成為關鍵價值。
剖白家庭不愉快,情感共鳴使關係由失落孤獨轉向親密。
電影表達了生活失與得的價值觀,通過失/得和孤獨/親密的巧妙設置引起觀眾共鳴,使夏洛特和巴伯的關係自然達到親近。
(+)是正反應,(-)是負反應,(++)是雙重正反應,等等。
巴伯坐著一人喝酒。
節拍1:
巴伯: (對酒保)他結過幾次婚,和不錯的女人,都是漂亮的女人。我是說,你和我都會為這些女人瘋狂,但永遠都有謠言。我從來不喜歡他的演技,所以也從來不管他是他媽的直男不是。
節拍1:巴伯嘗試對酒保施魅力。/酒保假裝被他的魅力吸引。親密/孤獨(-)
節拍2:
夏洛特走進酒吧,酒保為她拉了一把靠近巴伯的凳子。
夏洛特: (對酒保)謝謝。
: (對巴伯)嗨。
: (一邊坐下對酒保)謝謝。
節拍2:酒保領夏洛特入座。/夏洛特嘗試融入。親密/孤獨(-)
節拍3:
酒保: 要喝什麼?
夏洛特: 呃……不確定……嗯。
節拍3:酒保招呼夏洛特。/夏洛特試驗自己受不受歡迎。親密/孤獨(-)
節拍4:
巴伯: (說自己拍攝的商業廣告詞)放鬆一下,以下進入——
巴伯和酒保: (異口同聲)“三得利時間!”
夏洛特: 我要一杯伏爾加湯力。
巴伯看了她一眼,覺得有意思。
節拍4:巴伯讓她自得輕鬆。/夏洛特加入喝酒。巴伯認可她的選擇。親密/孤獨(+)
節拍5:
夏洛特: (酒保拿酒時,她和巴伯聊天)所以你在這裡做什麼?
巴伯: 幾件事……暫時離開一下我老婆,忘記兒子的生日,還有,噢,賺二百萬元為一個威士卡背書,為此放棄了一個某處的舞臺劇。
夏洛特: (瞪著眼,難以置信)噢。
節拍5:夏洛特引起一個話題。/巴伯向她告白生命中的三個大失敗。夏洛特藏起她的驚訝。失/得(-)
節拍6:
巴伯: 但好消息是,威士卡管用。
夏洛特同情地笑著。
節拍6:巴伯安撫她。/夏洛特同情地笑著。親密/孤獨(+)
節拍7:
巴伯: 你是做什麼的?
夏洛特: 嗯,噢,我丈夫是個攝影師,所以他在工作,而,呃,我沒做事,只是跟著來,我們有一些朋友住在這裡。
節拍7:巴伯邀她剖白。/夏洛特坦白自己空虛、也許存在問題的個人生活。失/得(-)
節拍8:
巴伯點燃夏洛特的煙。
巴伯: 你結婚多久了?
夏洛特: 噢,謝謝你。(停頓)兩年了。
巴伯: 二十五個長年頭。
節拍8:巴伯準備追求。/夏洛特準備接招。巴伯獻殷勤。親密/孤獨(-)
節拍9:
夏洛特: 你也許在經歷中年危機。(停頓)你買保時捷了沒有?
巴伯: (被逗樂了)你知道,我有在考慮買保時捷。
節拍9:夏洛特擋住他的追求。/巴伯恭維她的機智。親密/孤獨(+)
節拍10:
夏洛特: 二十五年,那是,嗯,很了不起。
巴伯: 嗯,你想想,人生三分之一讓你睡覺睡掉了,婚姻就這麼少掉八年,所以你,你知道,只剩十六年了,在婚姻中你還屬於青少年呢……你可以像開車一樣駕駛婚姻,但……仍然會有時出車禍……
夏洛特: (笑)是……
節拍10:夏洛特給他一線希望。/巴伯抱怨他多舛的婚姻。夏洛特贊許他的機智。失/得(-)
節拍11:
巴伯: 你是做什麼的?
夏洛特: 嗯,我其實還不確定,去年春季我才剛畢業。
巴伯: 你讀的是什麼?
夏洛特: 哲學。
巴伯: 噢,這行可以賺不少錢。
夏洛特: (難為情)是……嗯,呃,至今都是無償的服務。
節拍11:巴伯要聽她的個人故事。/夏洛特坦白未來不怎麼看好。失/得(-)
節拍12:
巴伯: (笑)哈,我想你會想出方法的。
夏洛特: (笑)是。
節拍12:巴伯給她假的希望。/夏洛特一笑置之。親密/孤獨(+)失/得(-)
節拍13:
夏洛特: 我希望你的保時捷計畫實現。
巴伯點頭。
節拍13:夏洛特也提供了虛偽的希望。/巴伯表示他也有聽懂。親密/孤獨(++)失/得(--)
節拍14:
夏洛特: (舉杯)乾杯。
巴伯: 乾杯。乾杯。
節拍14:夏洛特慶祝他們的自欺勝利。/巴伯加入慶祝。親密/孤獨(+++)
節拍15:
很久的沉默。
夏洛特: 我希望我睡得著。
巴伯: 我也是。
又是很久的沉默。
節拍15:夏洛特坦承她覺得有失落感。/巴伯說他也是。失/得(---)親密/孤獨(++++)
索菲亞獨特呈現背景故事,演員以生動描述婚姻、事業、私生活,戲劇性巧妙隱藏,由暗示展現。故事以失落結尾,字眼精簡。
潛在停頓關鍵。巴伯和夏洛特常有意味深長停頓,通過非口語反應如笑、點頭、目光交匯,賦予嗯、啊更多層次。這些停頓定住角色心聲,引導觀眾深入內心。
夏洛特詞彙與巴伯對比,用被動動詞、泛指名詞,缺乏形容詞、副詞、最高級。語調怡人,反映單調無生氣人生。失眠不僅是時差,更是內心空虛,家庭和工作無法填補。巴伯和夏洛特承認,他們宛如婚姻中的局外人,內心翻滾如海,失去生活目標。
二十五.掌握技術:
傾聽是一項技術,通過培養眼睛觀察周圍人未言之事,再通過訓練耳朵聆聽別人的表達,才能實現說得少、表達得多。
電影編劇威廉姆·高德曼因其出色的對白而被譽為最優秀之一,他被形容為擁有“對白的耳朵”。這一比喻強調了他在巴士上迅速而準確地記錄他人言辭的天賦。
通過編劇的耳朵深度傾聽,他能捕捉到超越語言的深刻含義。
傾聽生活,深耕文字。
對於編劇而言,耳朵是最佳的工具之一。透過深度傾聽,我們超越語言的限制,捕捉情感和意義。這是主動探索生活的方式,讓我們更深入理解真實世界的聲音。
從語速、語調到術語,每個細節都值得關注。不論身處何地,時刻保持耳朵敏感度,記錄獨特表達方式,這積極態度有助融入生活,並使語言更生動有力。
進一步而言,言語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行動的體現。透過聆聽他人,理解言語修飾,洞悉隱藏資訊。深入挖掘言辭背後欲望和動機,理解其真正含義。
掌握說話技巧,理解在社交場合關鍵作用,以言辭引起反應,強化說話者意圖。通過研究詞彙,創造新詞,豐富語言表達,展現獨特魅力。言語力量不僅表現在文字上,更體現在思考和社交智慧。
對職業編劇而言,成功關鍵之一是反復閱讀優秀劇本,汲取對白日常感,構建真實可信角色。
同時,也從糟糕劇本學習,改寫淘汰多餘文字,嵌入個人表達,提升寫作水準。
這能充實經驗,培養對白創作技能,獲得更多靈感。透過耳朵深度傾聽,在言語海洋中尋找屬於自己聲音,發揮最大效果。
此外,傾聽生活,深耕文字還能夠擴展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透過聽取不同人群的故事和經歷,我們能夠更加豐富和全面地瞭解人性、文化和社會。
這種廣泛的聆聽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擴展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成為更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人。
它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能讓我們更加敏感地感知世界,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且讓我們的文字和說話更加生動和具有說服力。因此,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耳朵敏感,細納文字,從而成為更好的編劇和更好的人。
編劇有兩種寫作角度——從外向內和從內向外。
從外向內時,雖像觀眾自由創作,但或許深度和情感掌控不足。
從內向外寫,編劇深入角色內部,以角色內心推動情感波動,深刻挖掘欲望和情感,成為第一位角色演員。通過深入挖掘欲望和情感,編劇能夠找到理想的節拍序列,扣緊場景轉捩點。
在創作中,採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如果法”方法,關注角色行為而非對白。
重點是思考:“如果我是這個角色,面對這種情境,我會如何應對?”
通過這種方式,不是以個人身份,而是以角色身份創作,塑造屬於你的獨特作品。
創作者在塑造對白時需精心選擇感官描寫,過多側重眼睛會形成生動畫面,過多注重耳朵則陷入單調臺詞。
在影像和文字間必須找到平衡,精准掌握言與默之度。
當編輯時,重要的是確保文章充滿說服力且通暢。首先,應考慮主角的背景欲望,這將深刻影響其行為和語言使用。進一步探討主角欲望的對象,是否存在潛在的矛盾。
在考慮超意圖時,著重揭示主角行動的根本因素,是意識中的驅動還是潛在的欲望?
同時,主角是否成為自己的敵人,這將加深情節的張力。
描述場景中主角的意圖,分析他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否符合潛意識中的場景意圖。
動機是解釋主角追求目標的關鍵。
考慮場景的驅動力和對抗力量,明確衝突來源,是來自主角內在、其他角色還是環境?
突顯主角生命的價值,以及場景中價值的變化。
進一步探討潛文本,揭示主角在表面行為之下可能在做什麼,以及可能採取的策略。
分析台詞中的每句潛文本,以及主角採取的特殊行動。
考慮節奏,分析主角採取的特殊行動如何推進場景,並瞭解它們是否相互疊加推進。
描述主角在使用語言時的策略,以及他想要達到的效果。
突出場景價值的變動和轉折點,以及它們發生的位置。
深入挖掘主角在這場戲中的行動選擇如何反映其本性。
最後,確定這場戲如何推進整個故事,使得每個元素都貢獻到文章的說服力和通暢度。
在這個故事中,主角身處著一個錯綜複雜的背景中,其背後深藏著強烈而多樣化的欲望。他與周圍其他角色的關係交織著情感的糾葛與渴望的碰撞。這些欲望,既是主角內心的渴求,又限制和引導著他的言行舉止。
主角追求的欲望物件在他心中扮演著平衡生活的重要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主角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欲望可能與他表面的意識欲望產生矛盾,制約著他的行動選擇。
在推動主角行動的過程中,有著各種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既包括來自於明確意識的驅動,也有來自潛意識深處的力量。值得探究的是,主角是否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他的內心是否存在著某種自我阻撓。
當前場景中,主角的意圖在於某種目標的追求,但這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真正欲望。必須分析主角真正追求的是什麼,以及這是否與潛意識中場景意圖相一致。
動機是推動主角行動的關鍵因素,他追求所渴望的東西,往往源於內心的某種驅動力。
此場景發生的原因可以通過場景驅動來確認,它可能源于主角的內在衝突、其他角色的行為或者環境的變化。
場景中的衝突源於各種對抗力量,可能是來自主角內心的掙扎,也可能是來自其他角色或者周圍環境的阻礙。
主角在這個場景中承載著生命的價值,而這價值隨著場景的推進而發生著變化,從開始到結束,主角所承受的壓力和價值觀可能都會有所不同。
潛文本是隱藏在表面行為之下的內在意圖和策略,探究主角可能採取的各種行動和應對策略至關重要。
在劇情的每一個轉捩點,主角都會採取一系列特殊的行動,這些行動可能會引起周圍環境或其他角色的反應。
這些節拍相互推動著場景的發展,相互疊加,推進著整個故事的進程。
主角在使用特定的語言和措辭時會採取一定的策略,以期達到他所期望的效果。
轉捩點是場景中價值觀變動的關鍵時刻,它標誌著場景的轉折和發展方向的改變。
通過主角的行動選擇,可以深入揭示其內在性格和思維模式。
每個場景都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它們相互聯繫,構成了故事的完整脈絡。
通過臺詞和行動,角色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和策略,這其中隱藏著豐富的歷史、社會和生活資訊,這些資訊可能隱含在戲劇性之下,或者被明確地敘述出來。
角色的言語風格應與其所扮演的特定個性、背景和特徵相匹配,以確保角色形象的完整和真實。
每個場景都在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展,它們相互關聯,構成了故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創作角色時,不妨從自身經驗出發。每當與他人發生對立,你可能會在內心重新編寫整個場景,想像衝突按本應發生的方式進行。
這種本能的寫作方式,其實貫穿於你一生。挑戰在於將這種本能轉化為創作對白的能力。
創造角色專屬對白需要深入瞭解人類行為,觀察周圍人物,廣泛閱讀小說和非虛構作品。
優秀的角色創作基於對自我的深刻認知。正如契訶夫所言:“所有關於人性之事,我都是從自己身上學到的。”
最後,找到角色的靈感源自於自己,從自身想像中萃取他們的對白。
通過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做?我會說什麼?”來尋找真實的答案,因為它總是正確的。
透過理解自己的人性奧秘,你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他們獨特的表達方式。
隨著自我意識的提升,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成為多個角色的創作者、演員和講述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