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54y1G7EW?p=15&vd_source=412ff820bce8c9354f59d5aa0f23ced8

‧探討你是如何想像你自己在這個社會當中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是怎麼樣知道你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這個社會是如何讓這樣的想像關係,加強且引導了你的想像,使你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真正的完成了這樣的想像,讓你能持續地維持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維持人設,又回到自我初心與初始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不僅統整結構形式的整合之外,於實際中更需思考憂慮,其所處環境,所處當下社會歷史文化思想(宏大敘事或消費主義),自我如何適當修正某種觀念部分的某小份(思想很難單獨地從空幻中產生),做隱藏後,使之符合某種階級的某種觀念的處理。展示於外在,以作為處理實務交流的自我以為是自我決定的依據(體現於如何去想像一個關於某種情境下,本該如此,須得遵循的實際的問題)。


‧生命的本能在於:你如何定位你的社會階級是如何影響社會與你的關係的,與他人的利益關係本身是繞不開的,但是你在定位自己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自己單純的只是為利益讓自己的定位變成了商品。

在你還有能力的時候,不要讓自己的生命本能,只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人之所以為人,便是在其生存於日常生活中時,能時時修正生命之中的愛慾,而實在積累於某些能成就現今文明的基礎。(身而為人,但且修身。)


‧物質資本跟非物質資本:經濟資本跟文化資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資本已經不再是階級唯一定的區隔標準,一個人帶著自己的經濟資本跟文化資本,而與其他人做一個物質與思想上的區別,你與其他人的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同,其選擇的差異造成的不同,這是導致衝突與妥協發生的原因。

 

‧有些人選擇的是實際上不是怎麼樣,而是選擇的表面上是怎麼樣,有些人則是選擇的名實相符,但有時在實際上永遠也達不到,而形成偽的名實相符。
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真正名實相符的,他們卻能明昭明知地,

知曉自己達不到名實相符的境界,雖然他們有時在實際上永遠也達不到,但它們卻是真正的名實相符的人。

 

‧發達物質社會的人群,若缺乏物質及精神上的貧困刺激,會逐漸因為做人的自主意識被壓抑,而走向兩個極端(註)。而忘記了事物本身有其特殊性,無法統一建構在一般簡易統一的概念之上。

 

(註1.)
一個是因為日子還過得下去,而去追求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盲目地追求迷戀物質擁有,使人變成只有在享受物質生活的時候才會快樂,因此認同這個物質豐足的社會,而變異成沒有批判反省的思維的人。

 

(註2.)
另一是因為日子還過得下去,轉而變異成什麼都看不慣的,總是持反對意見,對所有的需求依照自己的學習知識,不加以評估是虛假需求,還是真實需求,便直接反對,自我權威性相當高的人。

 

‧文化工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產品,導致於這些文化商品,成為一個流水線有一致的標準簡易統一的概念,形成一個價值工具的問題,


強調的是這文化產品到底對我來講有什麼功利上用處,而看輕了這件事物本身獨特性的價值。

 

這導致於自文化價值本身不在以精神基礎價值為第一性,而是轉以批量性的生產,遵循商品交換原則,與一般的利益商品交換產品沒什麼區別。

 

最終導致人的本身也成為一種商品,表面上來講,好像是自己的選擇,其實你影響他的人,也早就已被他人所影響。

 

不管是你選擇他人,還是他人選擇你,看不見的手,正引導我與你各自往早已設定好的未來,讓你選擇其中一種。

 

又因為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人是無辜的,只是這資訊及手法是隱晦的,你無法直接有效地去改變它。

 

這最終的源頭,是來自於人的懶惰及從眾性,以不評判完全肯定贊成地對物質滿足的消費至上主義的維護,不去深入反思自己獨立的自由思考時,此時該做的事情不該是被某種非理性的人群所制約,該妥協時會妥協,但不該是變成標準化的商品人(工具人)。

 

 

 

arrow
arrow

    銘記星辰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