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事物趨勢的原因有兩種,分清楚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是不同的,真的不要把間接影響當成直接影響。
急著治標就改善間接影響的原因,須要治本就改正直接影響的原因。
敬讀者,此內容僅供學習思考參考,未經追本校對依據細節。如有錯誤,請告知,感激不盡。
目前分類:碎碎念.多觀察多思考 (486)
- May 09 Sun 2021 08:30
急著治標就改善間接影響的原因,須要治本就改正直接影響的原因。
- May 08 Sat 2021 08:30
心理認同的是萬事不合心意,令人抱怨的事情,不忍說清的是個人抱怨而不去咬牙撐持的態度。
心理認同的是萬事不合心意,令人抱怨的事情,不忍說清的是個人抱怨而不去咬牙撐持的態度。
- Apr 08 Thu 2021 07:00
所有事都是互相影響,不會因為妳自己想要或不想要影響其它事,而有所改變,妳僅能提前引導事物要走向什麼方向,對妳自己比較好一點。
所有事都是互相影響,不會因為妳自己想要或不想要影響其它事,而有所改變,妳僅能提前引導事物要走向什麼方向,對妳自己比較好一點。
家人多做一點事,跟少做一點事。就算不說,對妳來言有無影響。
出門時,前方的路人,能讓你預測方向,或無法讓你預測方向。
。就算不說,對妳來言有無影響。
買了很多糖果餅乾放在桌上,買了很多保健食品放在房間裡。
這兩件事本體上都是對家人有影響的,不會因為我認為說,那是我買的,跟你們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
只是引導影響的方式不同。
- Feb 10 Wed 2021 07:00
培養思想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遇想問題、假設方法、預期結論、證實結論。
培養思想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遇想問題、假設方法、預期結論、證實結論。
從實用得來的經驗,是真實的學問,累積這些實用的學問,去做為解決問題的假設方法,才不會讓這假設的推論的解決方法,去用來做單線推論、胡思亂想、無限上綱的。
- Feb 10 Wed 2021 06:00
分歧是分歧,但公理不是單一證據,單一的觀點形成的公理死理。
分歧是分歧,但公理不是單一證據,單一的觀點形成的公理死理。
對一件事的看法和觀點有了分歧。要自省地以正確的觀點和態度去以正確的考據去看待評估這件事的兩種看法,不是道聽塗說,某某人說的的證據這樣子去處理事理人情。
- Jan 31 Sun 2021 11:21
人事物混亂是因為人事物喜歡持續混合自己與對方,不留下空間,那導致只要不合對方心意,就會互相混亂。所以有事一起處理,事情處理完就分開放下,這樣每件事都能看起來都沒事。
人事物混亂是因為人事物喜歡持續混合自己與對方,不留下空間,那導致只要不合對方心意,就會互相混亂。所以有事一起處理,事情處理完就分開放下,這樣每件事都能看起來都沒事。
- Jan 20 Wed 2021 22:00
不因大自然演化生存基因而煩惱,而能夠引導自己走向種族真正需要留存的路上。
- Jan 09 Sat 2021 09:00
花費很少知識、時間、精力,就想提升自己,十年後的我仍與今日的我素質能力相同。我不願如此,我甚至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強大。
- Dec 27 Sun 2020 16:29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你如果能講出一句話,表示自己頭腦內有十句話的知識儲備量。那你想要講出一句話,要讓自己頭腦內有十句話的知識儲備量。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你如果能講出一句話,表示自己頭腦內有十句話的知識儲備量。那你想要講出一句話,要讓自己頭腦內有十句話的知識儲備量。
- Sep 12 Sat 2020 06:00
居視其所親。窘其所不為。 貧視其所不取。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
- Sep 11 Fri 2020 06:30
所謂適「度」並不是那麼簡單照他人說的,或他人教的,就可以完成的。
所謂適「度」並不是那麼簡單照他人說的,或他人教的,就可以完成的。
真要用文字去定義,是要憑你「目前」的感覺而有不同的「度」的差別,你當時所擁有的年紀、地位、資源、影響力等...。乃至事情當時的影響程度,環境當時的適宜程度等...。
- Sep 04 Fri 2020 06:00
作什麼事便會有什麼因果,所以要將作事的因果引導向好的方向去做。
- Aug 25 Tue 2020 06:00
七月七日。中國古代就有將奇數日月相同的日子定為節日的習慣。
- Aug 08 Sat 2020 11:00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朝代:明代作者:朱用純出自:朱子家訓
- Jul 20 Mon 2020 05:54
多一物多一分牽絆。我們做事,一定會影響他人。他人做事也一定會影響我們。所以,別人傷害自己的靈魂,那麼,就讓他走六道輪迴去吧!我們不走六道輪迴。
多一物多一分牽絆。我們做事,一定會影響他人。他人做事也一定會影響我們。所以,別人傷害自己的靈魂,那麼,就讓他走六道輪迴去吧!我們不走六道輪迴。
- Jul 16 Thu 2020 06:00
順著事物的道理做事,而不事順著自己的情緒(心意)做事。借用古人的話:「順理則裕(寬裕),從欲則危(傷害)。」
萬物萬事的道理真的都是相通的,什麼時候不該講話,什麼時候該停止講話,去換講別的話;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什麼時候該停止做事,去換做別的事,這道理都是相通的。
而這個「度」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後,才能想得清清楚楚,順著事物的道理做事,而不事順著自己的情緒(心意)做事。借用古人的話:「順理則裕(寬裕),從欲則危(傷害)。」
- Jul 13 Mon 2020 06:00
生命走到盡頭,很幸運地,醫生跟你講,你還能再作一件事,那個當下你想做什麼?親人的生命生命走到盡頭,很幸運地,醫生跟你講,你還能再作一件事,那個當下你想做什麼?
生命走到盡頭,很幸運地,醫生跟你講,你還能再作一件事,那個當下你想做什麼?親人的生命生命走到盡頭,很幸運地,醫生跟你講,你還能再作一件事,那個當下你想做什麼?
如果今天你在醫院,醫生跟你講你還有8個小時到10個小時就要死去了,你還作一件事,你會做什麼事?回家煮飯嗎?
- Jul 06 Mon 2020 06:00
反省思考,跟繞圈圈思考,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對於無法改變的過去事實,反省思考,跟繞圈圈思考,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反省思考是多線式甚至是多角度思考警示自己下次要做之前先小心。繞圈圈思考是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繞圈圈,只有一條線一個角度思考,下次還是會歷史重演再發生。
- Jul 05 Sun 2020 08:30
大概稱為凡夫境界,能人境界,聖賢境界,其實本質都相同,聖賢路即是凡塵路。
是人立誓處事有三種層次,分別為:1.對自己有用處,對他人也有用處。2.對自己用處不大,對他人很有用處。3.對自己用處不大,對他人也用處不大。大概稱為凡夫境界,能人境界,聖賢境界,其實本質都相同,聖賢路即是凡塵路。
一般人整天心裡所想的事十之八九有大部份是凡夫境界的事,極少部分是能人境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