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型/(美)加布裡埃爾·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美)勞倫·麥肯(Lauren McCann)著。

 

學會運用思維模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你可以通過初步瞭解這些思維模型獲得超能力,但你必須通過反復練習來磨煉自己的超能力。

 

 

.思維模型001:作對事,而不是把事情用試誤法的方式做多。

 

作事前思考避免潛在危害,這包括不要說可能對你有害的話,不要吃可能有害的食物,不要做可能對你有害的事。

 

然而,反思自我的人會發現,即使當時根據最佳資訊做出決策,長遠來看仍可改進策略。因為當時無法確定重要因素,必須承認,擴展知識或深入專業後,決策仍有改進的空間。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這些挑戰來自外部環境和自身的錯誤。每次錯誤和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有助於提升決策品質。

 

學他人至關重要。互動可觀察反省,瞭解他人反應及原因。每次交流寶貴,需認真反省改進,豐富知識,提升情商,人際交往更流暢。

 

合作中,意見分歧和矛盾難免,需冷靜反省,學習他人優點,解決問題,提升合作能力。職場觀察成功人士方式和習慣,提升效率和質量。

 

學習新技術困難和挫折是進步機會,不斷嘗試和改進,掌握技術,獲取寶貴經驗和知識。

 

進入組織或社會團體時,瞭解其內部運作是重要的。

 

熟悉公司政策、文化和價值觀,有助於順利融入團隊並取得成功。在組織中的學習和反思,可以持續提升個人能力,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深入分析共同點,探討每個方面的利與弊,制定相應計劃,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人們對共同點的關注因素各有不同,這在人際互動中尤為顯著,需要理解和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和需求。

 

這樣的理解不僅對個人成長有益,也能促進組織內的和諧與發展。

 

新思想的推動往往需要舊有偏見的消退。在當今世界,許多突破來自於不同領域的人,他們不受現有範式拘束,大膽挑戰既有觀念。

 

歷史表明,新觀點和理論常需等到執迷於舊有觀念的人退出舞臺後才能被接受和應用。

 

然而,逆火效應顯示,面對相反證據時,舊觀念反而更堅定,這構成創新挑戰。每一代人都在承襲和挑戰前人的智慧,推動知識的邊界。

 

這種傳承和突破的過程是知識進步的動力,促使新思想的發展,最終成為主流觀點。

 

舉例: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的故事:他是19世紀匈牙利醫生,被譽為“產科學之父”和“感染控制的先驅”。他發現,未洗手的醫生導致產婦產褥熱發病率高,要求醫生使用氯石灰溶液洗手後,發病率顯著下降。儘管成效顯著,當時的醫學界不接受他的理論,晚年精神狀態惡化,直至去世。但隨後的研究驗證了他的理論,如今他被視為感染控制和無菌技術的先驅之一。

 

使用電子秤時,人們展現出有趣的行為模式。數字不理想時,我們常下來再次站上去,懷疑是否看錯或站得不穩。相反地,當數字理想時,我們立即接受結果,顯示對喜歡的數據較易接受,對不喜歡的則需更多證據。

 

大腦特定區域讓我們本能地避免面對不喜歡的事實。這種簡單解決問題的人性傾向,使我們不願深入探究“可能我錯了”的可能性。面對複雜決策時,快速直覺反應和深思熟慮分析的取捨是挑戰。

 

快思考是直覺式、快速且自動的反應,特別在緊急或熟悉情況下有效。然而,在不熟悉或複雜情境中,心理偏差常導致錯誤決策。

 

在價格談判中,首次提出的價格往往成為討論的基準,即使它可能不合理。依賴直覺時,我們往往接受第一印象,忽略深入分析,依賴記憶中最容易想到的資訊來評估事情的可能性或重要性。隨著思維模型的運用,我們能更準確地選擇適當的模型,快速找到解答並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科技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生物技術不斷進步。然而,我們應尊重事實高於宣傳,因為自然定律不會被主觀視角愚弄。

 

人工智慧面臨穩定性及倫理挑戰;量子計算應用仍初級;基因編輯技術需克服精準性和倫理問題。尊重事實可幫助我們理性看待科技,推動其健康發展。

 

 

 

.思維模型002:凡可能出錯之事必出錯。

 

在生活中,每個行動都有連鎖反應,看似無規律卻有一定模式。經深入探究,我們發現這些後果背後存在預測的因果關係,可被理解和利用。

 

公眾生活中的特定習慣或決策模式,帶來不同結果。分析這些結果可制定未來行動策略,增加成功機率,減少風險,實現長遠目標。

 

人們的選擇常產生意外後果,追求個人利益卻少反思決策可能帶來的影響。孤立決策如挖井、砍樹、建廠,累積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損害。

 

這些後果經濟學上稱為“外部性”,正負影響深遠,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生活中,每個行動都會產生連鎖反應,這些反應遵循一定模式。深入探究後,我們發現這些後果背後存在預測的因果關係,能被理解和利用。人們的選擇常常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每個人都追求個人利益,卻很少反思自身的決策可能帶來的影響。

 

在經濟學上,這些後果被稱為“外部性”,即未經意的影響。工廠排放污染影響居民健康,而接種疫苗能帶來正面外部性,減少疾病傳播風險。解決負面外部性的關鍵在於“內部化”,即讓造成影響的實體承擔相應成本,如徵稅、罰款等。

 

各國政府正在推行“總量控制與交易”系統,以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這一系統設定固定的排放許可證總量,排放者必須擁有相應數量的許可證,可以在市場上交易,從而激勵企業降低排放成本。

 

每一項行動都有其必然的後果,透過深入分析,我們能預見並避免不良影響。關鍵在於運用正確的思維模型,識別和預測潛在影響,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各國政府需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和執行有效的環境政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觀察者效應和寒蟬效應則是重要的現象,指出觀察或監控本身會影響行為和態度,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些現象不僅在科學研究中顯著,也影響政策制定和日常生活。

 

在今日資訊爆炸的社會中,觀察者效應和寒蟬效應變得更加複雜,不當的誘因可能導致意外副作用和社會反彈。為了避免負面影響,我們需精心策略,確保所採取的措施能實現預期的良好效果。

 

有效管理這些效應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採用綜合方法評估和預測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僅有充分認識和妥善應對觀察者效應,政策、實驗和宣傳活動才能真正達成預期目標,帶來積極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需做出各種決策,從日常生活到職業生涯。應區分可逆和不可逆的決策,採取不同態度。

 

可逆的決策,如選擇餐廳或購買日用品,可快速做出。相反,不可逆的決策,如服用藥物或出售房產,則需謹慎考慮。

 

為了明智決策,需首設優先順序,處理緊急重要事項。將複雜問題分解處理,並學會接受失敗和合理休息,減少不必要的選擇。

 

沒有完美的決策,只需適合當下的最佳選擇。面對不可逆的決策,需格外謹慎,因為這些決定將影響到身體、精神和社會關係,修補可能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最終,做出明智的決策藝術在於平衡可逆和不可逆的選擇,設定優先順序,接受失敗,並知曉無完美選擇。

 

 

 

.思維模型003:善用時間

 

瞭解自己的長遠目標至關重要,它如同航海時代的“北極星”,指引你避免短期利益誘惑,保持專注和動力。

 

制定明確的使命宣言是找到這目標的第一步,它提供未來的指導和支援。隨著成長,調整這目標,如同成功人士不斷創新改變世界。堅持信念面對困難,方能最終實現夢想。

 

大腦有其限制,無法同時專注於多個任務。閱讀時突然處理電子郵件,會打斷思緒,浪費時間且消耗精力。

在輕鬆活動中兼顧其他事務是可行的,但開車時發送簡訊等行為則應避免。多工處理不僅浪費時間,也增加精神負擔。

集中精力有助於提升表現,創造性解決方案來自於深思。

 

在組織中,應事先安排會議議程,並根據議題重要性分配時間,利用時間管理技巧提高效率。

塞爾定律和帕金森瑣碎定律幫助理解注意力偏差。面對多重活動,需選擇重要事務,避免多工處理困擾。

機會成本模型提供重要思維工具,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成本,應選擇最佳選項以最小化損失。

 

舉例:

考慮辭職創業時,顯性成本包括設備、員工和法律費用,以及資本成本和失去的工資福利。

隱性成本則涉及對家庭生活和個人價值的影響。創業的機會成本即是所有成本的總和,與繼續現有工作或投資其他專案相比。

 

在決策時,應考慮每個選項的回報和機會成本。杠杆作用是另一重要概念,透過投入較小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成果。專注於高杠杆活動,能最大化回報。

 

決策分析的步驟包括:確定問題、思考所有選擇、列出利弊、考慮機會成本、尋求建議、不怕改變主意。遵循這些建議,提高做出明智選擇的能力,創造更幸福、成功的未來。

 

此外,帕累托法則也是一個有用的概念。這條法則指出,通常20%的投入可以產生80%的產出。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做那些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任務,而不是平均分配時間。

 

在理解「二八定律」和「易於實現的目標」後,我們能更有效地管理時間。增加工作量帶來的效益遞減,這被稱為「收益遞減法則」。一旦達到一定程度,付出的努力增加反而導致效率下降。類似的概念還有「效用遞減法則」,即在某點之後,額外消費物品的價值或享受逐漸減少。例如,持續做某件事可能會帶來「負收益」,即疲憊後收益減少的逆向效果。

 

因此,適時放棄追求完美,轉向下一個合適項目是明智之舉,以免過度投入帶來負面結果,這些原則有助於有效決策與時間管理,達成最佳效果與效率。

 

利用「杠杆效應」和相關思維模型可以有效管理時間,確保專注於正確的事務,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通過理解和應用這些經濟學原理,我們能更好地規劃和利用時間,提高整體工作和生活效率。

 

克服拖延後,我們面臨另一挑戰——有效時間管理。

帕金森定律指出:“工作填滿給定時間。”良好時間分配是實現目標關鍵。即使有截止日期,不應全力投入單一任務。

提前完成有助於快速轉向下一挑戰,甚或意外好處。常低估完成時間,缺計劃難預見實際工作時間。

重要確定任務完成標準,定期檢視進度避免浪費時間。

過度追求完美導致拖延,不完美解決方案同樣促進進步,如決策產品開發。策略規劃中,完成任務至關,如文章大綱制定。保持內容連貫邏輯,採建築領域標準操作,按最佳實踐進行。

 

有時調整方向必要,承認錯誤挽救項目,認錯促改變策略,甚請求援助。放棄承諾難,但有時必要。

真實評估成功概率不易,靈活韌性同樣重要,日常生活中常遇“沉沒成本謬誤”,如投入倒閉公司或衰退工作。

避免此思維,不因已走太遠而無法回頭,實際評估成功可能性,重新審視“機會成本”:繼續投入有限資源或尋找新機會。特別處理損失時,認識沉沒成本,避錯誤決策,放棄耗資源亦明智。

 

重新探討設計模式概念,不僅適用於建築,也在計算機科學及其他專業中具重要意義。例如,常見的模式如門把手高度標準化及樓梯寬度規範,旨在提升效率與便利性,貫穿文書、程式設計及統計學等多領域。

 

過度依賴模式可能導致出現反面模式,即看似直觀卻效果不佳的解決方案。

通過識別和避免反面模式,能更精確選擇和應用適合的設計模式,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

 

在實際操作中,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演算法至關重要。專業知識分享,適用於各領域,能快速解決問題和達成目標。

在效果顯著的戰略計劃中,除遵循最佳實踐外,快速行動和並行處理也極具效益。

透過並行處理分解任務並分配給不同團隊,能顯著加速解決問題速度,實踐「分而治之,逐個擊破」的戰略思維。

 

這方法廣泛運用於項目管理及科學研究中的各複雜挑戰。重新定義問題及善用時間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透過重新檢視問題,有機會發現全新解決方案,類似數學和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重定義,將複雜挑戰轉化為易解決問題。

這些策略結合,不僅在專業領域有收穫,對個人的工作效率和成就感也有積極影響。透過有效戰略規劃和靈活問題處理,能更果斷應對各挑戰,實現卓越成果和持續進步。

 

 

.思維模型004:師法自然

 

在工業革命前,曼徹斯特大多數的斑點蛾都是淺色,能隱藏在淺色樹皮和地衣中,避免成為鳥類的獵物。

隨著工業污染加劇,樹皮變深,淺色地衣消失,淺色斑點蛾成為鳥類目標,而深色斑點蛾則適應新環境。

《清潔空氣法案》通過後,大氣污染減少,樹木恢復淺色,深色斑點蛾再次稀有。

自然選擇不僅影響生物進化,也推動社會發展,觀察創新、實踐和產品如何應對變化的品味、規範和技術。

 

這個世界變化快速,影響個人、組織和社會。面對新思維、實踐和產品不斷湧現,適應能力成為競爭的關鍵。

科學方法如觀察、假設、驗證和數據分析,指導我們透過實驗改進工作與生活,增強應對變化的能力。在今天的競爭中,自然選擇和科學方法是成功的關鍵工具。

 

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指出:靜止物保持靜止,運動物持續運動,需外力幹擾,適用於個人和組織。

固守現有觀念可能阻礙適應新環境,需質疑和調整假設,克服慣性。

長期執行某戰略可能產生慣性,阻礙最佳決策,稱為戰略稅。舍基原則顯示保持現狀難,優解決方案不被採納,避免此類局限至關重要。

 

事物衰退初期有助於評估新創意和市場機會,深入審視潛在機制,找到高效改變方法能快速成功。新思想擴散需創造動力,臨界量在核反應和原子彈中關鍵。社會科學中的臨界量描述系統重大變化,即「拐點」,技術和思想常迅速普及。

 

柯林斯飛輪模型比喻公司進步需要積累和努力,改變具慣性,仍需高效方法。動態平衡是系統抵抗變動,如社區推遲上學時間的抗拒。促成改變需理解其活化能和催化劑,如冰箱冰激淋促使你起身。

 

臨界量的核心原理是「網絡效應」,隨著參與者增加,系統價值也隨之增加。

技術或思想達到臨界量時,會快速擴展成主流。

 

混沌系統如經濟和天氣雖難以預測長期狀態,但靈活應對混沌至關重要。

艾森豪威爾決策矩陣能幫助理解複雜系統,提升決策效率。

 

 

.思維模型005:統計資料

 

當今社會各領域越來越依賴數據和統計資訊做決策,例如飲食、運動時長,以及比較車輛安全性能。

然而,數據支持不同觀點,使人對其可信度產生疑慮,認為可能被操控。

解決之道是運用適當的思維模型深入分析問題,識別可靠的資訊來源。

機率和統計學在處理不確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從天氣預測到金融投資,再到健康和戰略決策。

 

科學證據相對於軼事證據更可信,但仍需警惕選擇性偏差和無反應偏差。

家長選擇學校時可能因為素質或準備不同,而誤以為某些學校更好。調查中未回應的人可能對結果產生偏差,需透過多元方法提升客觀性,如訪談離職員工。

結論時應全面考慮樣本限制和可能的非隨機因素。

 

在資料分析中,需避免小樣本錯誤(小數定律),即基於少量觀測得出過於激進的結論。另一常見錯誤是賭徒謬誤,即誤以為過去結果會影響未來。

正確理解概率需以長期和大量資料為基準,並運用統計工具如均值和標準差分析數據特徵,以確保客觀性和準確性。

 

條件機率常用於評估風險,如BRCA基因與乳腺癌的關聯。例如,女性在90歲患乳腺癌的機率 P(90歲患乳腺癌 | BRCA突變) 可以幫助衡量遺傳風險。理解條件機率中的先驗事件和後驗事件的區別,避免逆謬誤,是正確應用統計學的關鍵。

 

我們再來看一個複雜一些的例子,看看這種謬誤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假設員警在酒駕檢查點隨機攔下一個人做酒精濃度測試,看看他是否醉酒。

此外,假設設備測試的平均錯誤率(判斷沒醉酒的人喝醉了酒)是5%,那麼這個人被測出酒駕卻沒有喝酒的誤判機率是多少?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5%。因為你已經知道誤測的機率是5%,或者說誤測P(測出醉酒 | 沒醉酒)= 5%

 

但問題問的是P(沒醉酒| 測出酒駕),這兩個機率是完全不同的!

 

P(測出酒駕 | 沒醉酒):這是在員警測試結果顯示這個人酒駕的概率,假設他實際上沒有喝酒。根據題目的設定,這個概率是測試設備的誤判率,即5%

 

P(沒醉酒 | 測出酒駕):這是在員警測試結果顯示這個人酒駕的情況下,他實際上沒有喝酒的概率。

P(沒醉酒) 是一個人沒喝酒的先驗概率,這個概率通常是通過統計資料來估計的。

P(醉酒) 是一個人喝酒的先驗概率,同樣需要根據統計資料估計。

P(沒醉酒∣測出酒駕)= P(測出酒駕∣沒醉酒)P(沒醉酒)P(測出酒駕)

P(測出酒駕)=P(測出酒駕∣沒醉酒)P(沒醉酒)+P(測出酒駕∣醉酒)P(醉酒)

 

你沒有考慮到的是,結果取決於醉酒司機所占的基礎比率(base rate)。

 

請考慮以下情況:假設每個人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沒有人酒後駕車,那麼無論醉酒測試結果如何,這個人沒醉酒的機率都是100%

 

當機率計算沒有將基礎比率(例如醉酒司機的基礎比率)納入考量時,出現的錯誤被稱為基礎比率謬誤。

比較切合實際的基礎比率是,會有1/1000的司機喝醉酒,被員警隨機攔下的司機醉酒的可能性很小(0.1%)。

而且,由於我們知道進行20次測試就有1次結果是錯的(測試錯誤率為5%),所以員警可能要經過很多次測試出錯,才能找出真正酒後駕車的人。

也就是說在員警攔下1000人檢查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

19次是對的,就會有1次是錯的,也就是假設在集中的情況下,經過50次測試出錯,才能找出一名真正酒駕的司機。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出錯的酒精濃度測試找出真正醉酒司機的機率只有2%。也可以說,司機清醒的機率是98%。這可遠遠超過5%

 

所以說,PA | B)不等於PB | A),但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貝葉斯定理就描述了上述兩個條件機率之間的關係。

 

統計學主要分為頻率學派和貝葉斯學派。頻率學派依賴多次觀察事件來推斷概率,認為概率與事件頻率相關。樣本少時,推斷不具意義,因置信區間大且觀察不足。

 

貝葉斯學派則先考慮先驗概率,再根據新證據更新概率判斷。貝葉斯統計能透過先驗知識推斷,此為頻率統計所不具備的特性。貝葉斯方法更直觀,不需每次重新計算,類似於處理人際關係。相比之下,貝葉斯統計提供更可靠的置信區間,準確估計參數範圍。

 

這兩派統計在資料增加後趨向一致,但計算及應用有所不同。歷史上頻率統計流行,因貝葉斯計算複雜,但現代技術改變了情況。貝葉斯主張選擇適當先驗,快速省時省錢,但強先驗可能導致偏見。

 

科學研究中,決定樣本量時需考慮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概率,以及實驗的功效。統計學家建議不僅依賴假設概率,因為缺乏顯著結果並不等同於證明不存在效應。

 

樣本量的選擇關鍵,應依具體情況決定,而非僅依賴統計顯著性。

 

近年來,科學研究中存在重要的可重複性問題。許多研究結果可能僅是偶然發生,需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尤其在心理學等領域。

 

每進行一次統計檢驗,誤判的風險增加一次。這樣的“數據撈取”現象使假陽性結果更常見。

未達統計顯著性的研究同樣具科學價值,但常被忽視,影響科學研究客觀性與全面性。為確保研究的可靠性與影響力,研究者應注重發表具顯著影響的成果,促進科學進步。

帶有統計顯著性的研究更容易被發表,但有些真理卻限於當時的科技無法取得顯著性的研究,這樣加劇了下以為是對的的偏向現象。

假陽性結果的頻繁發表危及可重複性,可能誤導未來研究。陰性結果少見導致偏差選擇及其他影響準確性因素。為解決問題,研究者可採用降低假陽性錯誤概率、使用大樣本量檢測小效應、確定統計分析方法等策略。

 

批判性評估資料來源及研究設計分析過程至關重要,以避免基於不完整資訊得出錯誤結論。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提高預測準確性,但設計差異可能影響可靠性。評估主張有效性應優先考慮完整系統綜述。

 

統計資料幫助理解不確定性,但不是解決方案。面對不確定性,研究和資料比直覺更可靠。

 

 

.思維模型006:決策,還是決策

 

進行決策時,理解每個選擇的最終結果可以簡化決策過程。

面對資訊不完整和多個選項的情況,決策變得困難。

 

傳統的利弊清單雖然常用,卻有其局限性:僅考慮兩個選項、忽略多元選擇、假定因素權重相等、孤立分析、偏向正面因素。

 

為克服這些限制,可採用評分方法,將每個選項按-1010分數評估其價值,考慮到各因素的不同重要性。

這種方式能更有效地比較不同選項,找出最佳解。成本收益分析則是其自然延伸,透過系統和量化的方式評估各選項的收益和成本。

 

在這過程中,需考慮現金支出、未來支出及長期回報,並留意無形因素的影響。諮詢有經驗的人士可幫助避免忽略潛在成本或收益。

雖然挑戰重重,但深入分析未來預期的收益與成本是提高決策準確性的關鍵。

 

成本效益分析複雜,折現率影響大,需進行敏感性分析。

決策前,列出選項及其成本和收益,但單靠成本收益分析有限。決策樹以圖示理清結果,樹幹為決策點,葉子為可能結果。

 

從樹和期望值角度,選預期費用較低的承包商,並通過敏感性分析調整概率和付款結果。效用值反映偏好和支付差異,整合有形及無形成本和收益。

 

尤其在多概率和風險下,決策樹有效。應考慮高成本風險,如罕見但影響深遠的“黑天鵝事件”。氣候變遷對休士頓的洪水災害影響重大,顯示系統性風險。理解各可能性及互動關係至關重要,利用示意圖理解複雜系統運作。

 

勒夏特列原理指出系統會自動調整以達到新平衡。例如,經濟引入新稅種後,人們會調整行為以避稅,導致實際稅收低於預期。

 

這種思維模型在模擬中亦適用,觀察系統如何應對變化,預測其反應。磁滯現象類似,系統當前狀態依賴於其歷史,例如,磁化材料移除磁鐵後不會立即消磁。工程設計中常使用滯後來穩定系統,如恆溫器在特定範圍內運作,減少頻繁開關機。這些思維模型幫助直觀化複雜系統,通過模擬如蒙特卡洛,估算實際結果的可能性,風險投資者常用其估算未來資金需求。

 

1955年,心理學家盧夫特和英厄姆提出了“未知的未知數”概念,包括三種認知狀態:已知的已知數、已知的未知數和未知的未知數。

這種情況常導致歷史上的各種麻煩,例如組織變化可能對項目產生重大影響,需要努力識別和規避風險。情景分析在探索未知風險中至關重要,如政治學和經濟學領域。

 

 

 

.思維模型007:應對衝突

 

在衝突中,每個選擇都影響他人,從而影響結局。約翰·鄧恩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為社交或虛榮購買奢侈品,如豪宅、名車、名牌服裝,導致負債,即所謂“向鄰居看齊”。

 

普通人應避免這種陷阱,將收入用於真正滿足自己的事物,而非社會地位的象徵。組織應避免消耗外在競爭,專注於獨特價值,投入資源改進和交流,而非盲目競爭。

 

西奧迪尼的第二模型是承諾,一旦同意某事,即使微不足道,可能會持續同意,因前後不一致導致認知失調。

 

例如,網站用“稍後註冊”按鈕取得承諾,銷售則先取得小贊同後大贊同。

社會認同利用社會暗示影響決策,人們渴望融入群體,易模仿他人行為,如時尚趨勢和網路模因。然而,社會認同也可能鼓勵負面行為,如負面資訊增加盜竊率,媒體報導後自殺率上升。

稀缺模型如“限時大減價”和“庫存僅剩”強化唯恐錯過感。

權威模型以公認權威人士影響,例如名人代言和科學家引用。

這些模型應用於說服他人選擇,如賭場和衝突中的策略使用。在公平感影響下,經濟學家研究公平對人行為及社會規範的影響。

 

人身攻擊模式攻擊人而非其觀點,未提升辯論水準,可能擴散不良言論。

權威模型尊重專業見解,透過知識增強影響力,引導討論。

理解框架效應改變認知,推動合作解決方案。

在衝突中,警惕「黑暗模式」,可能負面影響,需慎思。

 

戰略中的「胡蘿蔔和大棒」,透過獎勵與懲罰影響行為。

獎勵不足時,人們忽略獎勵,只對懲罰反應。經濟制裁和企業罰款常被視為成本非威懾。

例如「停火行動」,強調嚴格執法和社區支援,有效減少槍擊案件。

其他策略如「遏制」和「隔離」,視情況選擇,有時需迅速行動,有時需長遠解決方案。

 

這些戰略包括零容忍政策和消耗戰。零容忍政策對違規行為實施嚴厲懲罰,但需準備好實施承諾以維護信譽。

消耗戰則是透過長期競爭耗竭敵人資源,需控制消耗速度以取勝。有效戰略需隨時代變遷調整,如微軟忽略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失去市場優勢。挑戰重量級需採用遊擊戰術,提升成功機會,但風險亦相應增加。

 

運用這些策略時,需持續評估風險,確保正確方向。你的勝算是否提升?是否有效改變戰局,使其對你有利?

終局即事件的結束階段,有效的退出策略至關重要。具體的撤退計劃能避免未來遺憾,避免破壞關係如“過河拆橋”或“焦土戰術”。

博弈論分析退出策略的長遠結果,評估各種策略的影響,提供有價值的視角。

 

 

 

.思維模型008:釋放潛能

 

1996年奧運,美國隊組成"夢之隊"輕鬆奪金。然而,2004年,盡管有詹姆斯、韋德和艾弗森等球星,美國隊卻只得銅牌。歷史分析顯示,他們缺乏團隊合作和磨合,與其他國家隊相比顯得不足。這證明瞭組織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同阿根廷和波多黎各在2004年奧運展示的成功。

 

在打造「十倍團隊」時,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獨特能力和技能,並根據其人格特質、目標和優勢量身定制角色。這不僅可以激勵團隊成員,還能有效地達成團隊的共同目標。

 

大型機構通常會聘請專家,以確保在特定領域取得最佳成果。人

格特質主要源於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結合。

即使大多數人格特質難以改變,但仍應考慮是否符合所需角色。著名心理學家提出五大人格因素: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和神經質。除了智商,情商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涉及群體動力、協調或同理心的角色。

 

羅伯特·克林利在《意外帝國》中提出組織成員分為三類的模型:突擊隊員、步兵和員警。他們在專案生命週期中扮演不同角色,確保專案順利進行。突擊隊員負責初期快速推進建立基礎,步兵中期接管穩定發展,員警後期維護秩序長期管理。傑夫·阿特伍德指出,不同階段需要不同類型人才。突擊隊員適合快速行動創新,員警擅長維護穩定管理。如果角色分配錯誤,例如讓突擊隊員擔任員警職務,可能導致項目失敗。

 

此外,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提出“狐狸與刺蝟”模型,將人分為兩類:刺蝟專注於宏觀願景,狐狸注重微觀細節。刺蝟通常適合傳達企業願景,狐狸則擅長應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成功的團隊需要兩者的結合,發揮各自優勢。

 

領導者應瞭解並欣賞團隊成員的獨特性,因材施教地分配角色和職責。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團隊多樣化的優勢,提升整體績效。

這種因材施教的模型也適用於教育和育兒。通過欣賞和利用每個人的獨特性,可以建立更高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當員工表現出色時,應提供多條職業發展路徑,避免將他們安排在難以勝任的崗位上,以免削弱其優勢或職業目標。

 

高階職位元需要戰略思維,不僅是戰術執行。戰略關乎長遠規劃和整體成功,而戰術則處理短期目標和細節。若某人擅於戰術卻缺乏戰略能力,擔任戰略崗位可能會遇到困難。

 

員工若期望晉升至不適合的崗位,也會引發問題。需評估其是否能適應新崗位,如可,應給予支援和幫助;如不可,則提升其在現職的滿意度或調整崗位,使其既有成就感又能貢獻。

 

團隊應讓每人發揮長處,避免“彼得原則”的風險。高階職位元需要策略眼光,組織宜提供多條發展道路,以應對不同技能需求。

 

新職位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有效的指導和學習經驗。

 

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模型,強調通過挑戰能力極限、持續獲得即時反饋來快速掌握技能。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指出,成為專家需要長時間的刻意練習。這種練習方法不同於常規練習,要求明確目標、漸進提升,並依賴持續的外部反饋。

在職業領域中,專家角色如導師或管理者能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援,幫助他人在挑戰中成長。

 

瞭解間隔效應後,更能理解刻意練習的重要性。不是集中學習一項技能,而是輪流練習多項技能,逐漸強化知識,就像逐步增加健身運動量一樣。

在組織中實現刻意練習的成功,需要定期反饋和持續學習的支持,如與經理或導師的一對一會議。在組織外進行刻意練習時,可與教練設計專門的課程,內部則需注意環境和後果,找到合適的練習機會和指導者。

 

基斯·拉博伊斯的「後果-信心矩陣」可幫助領袖辨識適宜練習的項目。後果輕微且信心足夠時,最適合刻意練習。委派任務並提供具體反饋,能促進迅速成長。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有助於理解「錯誤vs.正確」的心理模式。

 

固定型思維認為個性與能力不可變,例如某人自認“數學不好”,認為這是固有缺陷,難接受他人建議。

成長型思維則相信時間能改變自己,樂於接受反饋,視建議為成長機會。在專長領域尤為重要,成為身份的一部分後,需挑戰失敗,固定型或成長型思維在不同情境可能並存。

 

德韋克理論認為,過度讚揚“聰明”固化思維,鼓勵“勤奮”則促進成長。皮格馬利翁和魔像效應指出期待可影響表現,明確溝通期待可促進自我實現。

 

理解後見之明偏差是關鍵,指人們傾向事後認為可預測事情,即使事前無依據。法官、歷史學家和醫生皆受其影響,如在民事過失案和臨床診斷中。

領導力和職業轉型中,需避免此偏差,反事實思維和倖存者偏差可幫助。記錄事件資訊能減少偏差,提供客觀事實。

 

理解不同文化對團隊協作至關重要,如衝突解決和資訊管理差異。文化譜系如低語境直接溝通,高語境則需解讀上下文。理解和調整文化有助於新成員適應,強化團隊效能和溝通。

 

這些方法有助於推動組織文化向正面發展:

 

1. 設立強大願景和明確價值觀,如「我們的北極星是……」和「我們重視策劃與冒險,即使失敗亦在所不惜」。

2. 頻繁溝通強化願景和價值觀,包括全體會議和內部宣傳。

3. 設計符合願景與價值觀的流程,如新員工招聘方式。

4. 領導者身體力行,符合組織準則和價值觀。

5. 建立並慶祝傳統活動,強化確立的價值觀。

6. 強化問責制,事後分析並給予坦誠回饋。

7. 對表現優秀員工獎勵,如升職加薪和頒發獎狀。

 

這些措施有助於展示文化規範的重要性,並向符合願景、價值觀和文化的人傳遞積極信號,他們更可能在組織中脫穎而出。

 

 

.思維模型009:發揮市場支配力

 

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如亞馬遜在運輸領域的龐大投資及Prime會員費提升未損消費者忠誠。在勞動市場中,具差異化技能如護理專精,可提升談判籌碼。未來的選擇,如風險投資,需要順逆勢操作,才能達到巔峰成功。

 

拉赫勒夫認為,敢於冒險是風險投資公司成功的關鍵。大多數人不愛冒險,這讓風投難以取得高回報。模仿他人只會平庸,真正成功來自於對非常規的信念。當眾人押同一馬時,回報有限;押沒人注意的馬,成功機會大增。掌握獨特資訊,逆市而行才是致勝之道。

 

"秘密"可能是意外的想法或勇敢的行動。重新評估風險,例如愛彼迎的成功證明瞭分享經濟模式的可接受性。然而,低估風險亦有時,如《大空頭》中的房貸危機。發現秘密可站在技術發展前沿,改變世界或提升個人生活。

時機同樣重要,智慧手機和YouTube在寬頻普及後才流行。缺乏執行力空想,成功不僅在於知曉秘密,亦需正確時機。創意改變行為方式,如愛彼迎改變出行方式。

成功與否取決於產品/市場匹配。未實現產品/市場匹配的公司難以贏得客戶;實現匹配的則輕鬆贏得。適用於崗位、戰略文化融合,快速帶來成功。

 

共振頻率模型解釋合適音訊震碎玻璃,類似產品/市場匹配提升銷售,不僅改善,大幅改變。

客戶開發以客為中心,快速試驗模型,精准回饋,建商業模式。科技領域快速學習適應性也適合。未實現戰略預期,考慮轉型,諮詢顧問客觀評估,打破組織慣性,承認失敗,尋新方向。

用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待辦模型決行動,理解產品真正用途,調整開發行銷。

市場產品完美契合後,保持市場地位挑戰。護城河護自創持續競爭優勢,多形式如知識產權、專業技能、數據、創新步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茲主張“監管俘獲”,特殊利益集團透過說客影響監管,個體難以反擊。許可制度下,某些職業限制專業人數,取得許可需花費時間金錢,保護現有持有者。

非營利組織或社區委員會也可能因私利失去客觀性。透明度和責任追究可減少監管俘獲。企業應警覺市場變化,即使贏得市場也需調整策略,如英特爾和柯達的案例顯示技術變化可能削弱競爭優勢。有效轉型需識別最佳時機,並持續評估市場競爭力,準備適應新環境。

 

主觀的歷史細節不會重複,但客觀的因果脈絡經常類似。

 

理查·費曼在他的自傳《你管別人怎麼想》中指出:“我很早就明白了‘知道事物名稱’和‘真正瞭解事物’之間的差異。”他在1974年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提到了南太平洋群島的“貨拜族”,他們模仿飛機降落的儀式,但未能實現所期望的結果。費曼稱之為“貨拜族科學”,因為雖然仿效了科學形式,卻忽略了關鍵的技術。

 

這些人相信模仿可以帶來財富,卻不瞭解成功背後的實際原理和技術要求。因此,避免成為“貨拜族”思想家至關重要,必須理解並正確應用思維模型,以避免錯誤的決策和投資。

 

進行超級思維時,找一個夥伴很重要。獨立思考複雜問題效果有限,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並聽取反饋效果更佳。

不需同一人討論所有問題,可分類討論,如政治、經濟等。重點在於找對話題核心感興趣的人。

寫作即使未發表也能幫助梳理思路,發現觀點漏洞。

結合寫作與尋找夥伴,參與討論網絡論壇或開設博客。隨著時間推移,努力擴展你的能力圈,巴菲特稱之為能力圈,是你能夠高效處理問題的領域。超出能力圈,成功率下降,可能因為鄧甯-克魯格效應而犯錯。

 

閱讀對於個人成長和知識累積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指出,他生活中遇到的聰明人無一例外都重視每天的閱讀。他自己和沃倫·巴菲特的閱讀量相當驚人,他的孩子們甚至戲稱他是一本活生生的書。

芒格認為,所有學科中的重要道理佔了95%,學習將這些道理融會貫通,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益的,但必須通過實踐來保持和應用這些知識。

他強調,這種跨學科的方法不僅豐富了他的生活,提升了他的建設性和幫助他人的能力,還使他在財富方面獲得了成功。

 

 

=

arrow
arrow

    銘記星辰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