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許淵沖以簡潔而深刻的話語指出: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度過了多少日子,而在於我們能記住多少日子。」

這句話道出了人們對於記錄生活的渴望與重要性。然而,很多人雖懷有這樣的願望,卻很少有人付諸實踐。

文字是最直接的記錄方式,它能夠凝固那些美好瞬間,使之永存於紙上,成為永恆的記憶。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茲在談到寫作時說: 「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而是為了在時間流逝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這表達了寫作對於個人情感宣洩和心靈舒緩的重要性。

 

寫作是情緒的釋放閥,通過書寫,我們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使之得到釋放和宣洩,從而保持內心的平靜。

除了情感方面,寫作還有助於清理負面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通過將思想傾訴於紙上,我們能夠更好地理清頭緒,從而減輕壓力,保持身心的健康。

 

此外,寫作還能夠促進個人思考能力的提升。

持續不斷地輸出思想,需要不斷地進行輸入和思考,這不僅有助於加深對於某一主題的理解,更能夠提升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長期的寫作過程也能夠提升表達和溝通能力。

通過不斷地修煉文字表達,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最後,寫作也是個人品牌建設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我們能夠擴大社交圈,甚至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機會。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價值。

用文字記錄生活,見證時代的變遷,不要將寫作神化,它是一種基本技能,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你的思想值得被發現,你的故事值得被分享。開始寫作吧,探索你內心深處的寶藏,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

 


.寫作時常遇到的挑戰及解決方法:

 

挑戰一:缺乏自信

寫作初期,自信不足是常見障礙。懷疑自己能否寫好會阻礙行動。

解決之道在於相信自己,寫作是技能,需不斷練習,勇於開始,信心是前行動力。

 

挑戰二:局限于文學領域

有人以為寫作只限于文學,實則不然。

寫作可表達觀點、分享知識等。需拓寬對寫作的理解,認識到其廣泛應用,形式多樣,每人皆可找到適合方式。

 

挑戰三:過分關注他評

過度在意他人評價會束縛創作,恐懼批評或嘲笑,導致放棄或自信下降。

應接受批評,將其視為提升機會,專注表達個人觀點。

 

挑戰四:無話可說,無物可寫

有時覺得無素材或無法表達想法。應積累素材,學習表達技巧,觀察生活,培養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挑戰五:寫作瓶頸

寫作時或遇瓶頸,感覺無法前進。需堅持不懈,保持熱愛和信心,嘗試新方法,尋找靈感,相信能度過障礙。

在寫作中,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大事才值得被寫入文章,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事。

 

然而,生活中的小事同樣可以成為感人肺腑的素材。

寫作應該真實地反映內心的感動,只有這樣才能打動讀者。因此,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是最好的寫作靈感來源。

 

生活中的小事若能寫成引人入勝的故事,關鍵在於真情實感。

挑選生活經歷,昇華成普世價值觀,引起讀者的共鳴,這是寫作的技巧之一。通過選擇恰當的切入點,讀者能夠產生共鳴,感同身受。

串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根據一個主題將不同事件聯繫起來。

 

乾貨類寫作注重提供解決問題的實用方法。
方法要對讀者有幫助,清晰易懂。同時,加入生活案例能讓文章更有趣,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問答類寫作方式可以通過回答讀者的問題來提供解決方案,同時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
回答讀者的問題還可以增加與讀者的互動,提高讀者參與度。

 

時評類文章結合熱點事件,進行多角度分析和解讀。
時評文章能夠吸引讀者,引發共鳴,獲得更高的閱讀量。

 

作家嚴歌苓以親身經歷為最佳寫作靈感,童年、舞蹈、隨軍記者時期成為她創作源泉。

在美國打工期間,她深刻體驗到華人面臨的種族歧視,為了更真切地表達這一生活狀態,她創作了《少女小漁》,將自己與朋友的經歷融合其中。嚴氏在創作非自身經歷角色時也傾向於實地考察,以更加真實地感受故事環境。

 

個人寫作受到個人歷程的深刻影響。

曹雪芹的《紅樓夢》汲取了家族傳承和早年生活點滴,而張愛玲的作品則多取材於家族傳奇。

 


.標題創作的四大原則

 

標題的多樣性與創新源於對取標題原則的理解。在掌握這些原則之後,你將更加自由地創造出引人注目的標題。出色的標題通常遵循以下原則:

價值感:標題必須清晰傳達文章的價值,告訴讀者為何值得花時間閱讀。

實用性:標題應當證明文章對讀者有何實際用處,吸引他們點擊閱讀。

獨特性: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標題應呈現出文章的獨特之處,吸引讀者興趣。

緊迫感:標題需引發讀者的緊迫感,讓他們覺得現在就去閱讀是必要且重要的。

 

吸引讀者的方法有多種。

首先,通過共情,讓標題觸及讀者的內心。

比如,用《親愛的,你為什麼不能出類拔萃》引發共鳴。

 

其次,通過故事或經歷激發好奇心,如《PPT做得好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利用金句作標題,如《時間的格局,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適度誇大讀者優點,如《是優秀的行銷人,你必然不會錯過的文章!》。

 

設懸念或省略號引發好奇心,如《一張圖告訴你行銷會議失敗的各種可能……》。

 

提出反常觀點,如《拖延症是很好的習慣》。

運用負面詞語吸引內心共鳴,如《不會寫作的你,正在失去職場競爭力》。

 

利用誇張語氣,如《看看民國時期的小孩讀的歷史書,多精彩!》。

使用數位、熱點詞彙和名人效應,如《每天10分鐘,輕鬆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戰狼〉吳京的前半生,為什麼越努力越憋屈?》。

 

引用名人名言,如《周鴻禕:寒門難出貴子?錯不在寒門》。

 

給讀者帶來價值,如《如果你想提高寫作能力,我推薦這6本書》和《關於如何管理你的上級的清單》。

 

運用修辭手法,如《原來婚姻,就是我們背對背玩手機》的畫面感。

 

對話體和對比法,如《我曾愛過你,想想都心酸》和《它甜過世界上99%的水果,慕斯般口感好迷人》。

 

綜上所述,這些方法可以設計引人注目、吸引點擊和分享的標題,提高文章曝光和閱讀量。

 

.開篇的四大作用


1)點明文章主題: 通常,開篇直截了當地交代文章的主題和核心思想,讓讀者能立即瞭解文章的中心議題。

2)引出下文: 即使開篇未直接點明主題,也需通過暗示或引子為下文鋪墊。

3)設置懸念: 在開篇設置懸念,勾起讀者好奇心,引導其持續閱讀。

4)引發讀者共鳴: 通過開篇描繪情境或情感,激發讀者情感共鳴,引發閱讀欲望。

 

若想不出精彩的開篇,先開始寫作,不必擔心開篇是否精彩。

寫作的過程中,標題通常會在全文完成後確定。

同樣,先不要糾結於開篇,直接著手寫正文內容或簡單的開篇,待初稿完成後再回過頭來修改開篇。

 

在過去,寫作通常按照標題、開篇、正文的順序進行。

但現在,寫作已不再局限於此,也可以隨時修改順序。

對於一篇文章,標題、開篇和結語是至關重要的部分,需要花時間琢磨,並反復修改。

 

優秀的標題、開篇和結語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反復斟酌、修改和打磨後產生的。

 

.精彩開篇的八大寫作手法
1 開門見山: 直截了當地點明文章主題或中心內容,簡潔明瞭,讓讀者一目了然。

2 設置懸念: 在開篇設置懸念,延續到正文或結語揭曉,引發讀者好奇心,促使其閱讀下去。

3 講故事: 人類天生喜歡聽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開篇,吸引讀者持續閱讀。

4 提問: 以提問的方式開篇,引發讀者思考,激發其閱讀興趣。

5 描繪場景: 通過場景描寫,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引發共鳴,增強閱讀體驗。

6 採用對比法: 通過對比突出文章重點,引出主題,擊中讀者痛點,引發共鳴。

7)富有哲理的句子: 用富有哲理的句子開篇,深深抓住讀者注意力,成為經典引言。

8 引用名言: 引用名人名言作為開篇,增加說服力,提升文章品質。

這些寫作手法靈活運用,能夠使開篇更加引人入勝,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文章結尾至關重要,它總結全文、昇華主題,引發讀者深思。

精彩的結尾留下深刻印象,因為近因效應告訴我們,結尾資訊更具影響力。

我們可以點題收尾,如《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以學生時代不拼搏,何時開始收束。

哲理句子引發深思,如總結階層固化可怕,選擇自由的主題。

引用名人名言突出主題,如引用羅伯·懷特強調情緒控制的重要性。

寄託希望激勵行動,如呼籲建立溫暖社會,鼓勵不放棄。

結尾呼應開頭,銜接緊湊,如《關於80後的7個真相,紮心了》。

多樣結尾增添層次,引發讀者共鳴和思考。

 

.邏輯混亂的文章如何改進?以下是幾種方法:

大綱法:在動筆之前,先列出文章的大綱,然後開始寫作。

A4紙列素材法:在A4紙上列出所有與主題相關的素材,篩選出相關素材,按邏輯順序組織文章。

思維導圖法:先用思維導圖畫出文章大綱,再根據導圖填充內容。
自由寫作與邏輯調整:對於無法先列好大綱的人,可採用自由寫作方式,再在修改時調整邏輯順序,使文章更順暢。

 

在修改時,思考文章的邏輯框架,調整段落順序以確保邏輯清晰。

通過思維導圖整理文章內容,清晰的結構代表邏輯清晰,難以總結則需要重新調整順序。

還可以請朋友閱讀,聽取建議。即使未套用邏輯框架寫作,也可在修改時調整順序以符合邏輯。

 

.段落銜接至關重要,過渡要自然連貫,有助於文章整體連貫性。

過渡方式包括:

詞語過渡,如表示轉折、因果、承接、總結的關聯詞。

序數詞過渡,如第一其次

句子過渡,如提示句、設問句、重複句、承上啟下句。

過渡段過渡,承上啟下,銜接自然。

小標題過渡,常見於自媒體寫作。

開頭和結尾應相呼應,文章中前後內容也應有交代,確保結構嚴謹。

照應方法包括開頭和結尾照應、文題照應、文章前後照應。

 

通過這些方法,文章內容更加銜接緊湊,邏輯更加清晰。

 


.學習魯迅的文章修改技巧

魯迅先生非常注重文章的修改,我們可以向他學習他的修改方法。

首先,他建議在完成文章後暫緩發佈,留出時間讓文章冷卻,過幾天再回來審視,刪減不必要的內容,調整文字。

其次,他強調文章要順暢易讀,建議多次朗讀並進行修改,確保語句流暢自然。

其次,他主張狠改,至少兩次修改,毫不留情地刪除無關緊要的內容,確保文章緊湊。

最後,他推崇向大師的手稿學習,從中領悟修改的技巧。

他認為,通過研究大師的手稿,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修改的精髓。

例如,在《不應該那麼寫》中,他建議從未定稿本學習,認為那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魯迅的手稿常常藏匿在紀念館裡,如上海魯迅紀念館就有展出。

如果想深入學習,可以查閱相關書籍,如《上海魯迅研究·魯迅手稿研究專輯》,其中收錄了大量魯迅的手稿,為學習提供了更清晰的參考。

 

.約稿的書評通常分為三類:

1500字左右的書評,簡要介紹作者、核心觀點,並評價。可投稿紙媒或自媒體平臺。

60008000字的講書稿,以自己的話闡述書的精華,錄製成音訊發佈在平臺,如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

拆書領讀,將書拆解成710篇文章,每篇15002500字,講述書中的章節或核心觀點。常見於平臺或公眾號。

不論形式如何,目的是向未讀者傳達書籍核心內容。

 

寫作步驟:

引入主題:開篇吸引讀者興趣,引入書籍主題。

概括全書:簡要概述書籍核心內容,埋下後續介紹的伏筆。

作者概況簡介:介紹作者及專業能力,增加讀者對書籍的信任感。

重點介紹核心觀點:著重闡述3個核心觀點,以例子展開,做簡單總結。
個人感悟:簡要講述個人收穫和感悟,但不宜過多。

結尾總結:對文章做簡短總結和概述,提及分享的書籍和核心觀點。

標題吸引:選取吸引人的標題。

 

寫作要點:

深度閱讀:理解書籍至關重要,多次閱讀並思考。

思維導圖:規劃寫作要點,對總體結構和素材案例進行梳理。

初稿撰寫:根據思維導圖填充內容,語言通俗易懂。

反復修改:多次修改,確保清晰通順,定稿後朗讀一遍。

以上是撰寫書評或講書稿的步驟和要點。

 


.如何積累詞彙

詞彙積累的方法多種多樣,以下5個方面是最有效的:

精讀一流文學作品: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能夠豐富詞彙量。精讀時,把新詞和例句記錄下來,以便理解和運用。


善用詞典:
利用詞典查閱生詞,並記錄到個人詞彙庫中。不同詞典對詞義有所側重,多方查閱有助於全面理解。


日常生活中的積累:
積極傾聽並記錄生活中新詞,如參加活動、聊天時聽到的詞彙。

將這些詞彙加入個人詞彙庫,並在實際語境中使用。


網路資源的利用:
在網上閱讀時遇到新詞,及時記錄並加入個人詞彙庫。網路資源豐富,是積累詞彙的便捷途徑之一。


每日一詞:
每天學習一個新詞,並在個人詞彙庫中記錄其意義和用法。通過造句或在文章中應用新詞,鞏固記憶。


建立個人詞彙庫的重要性:

建立個人詞彙庫是提高詞彙量的關鍵。可以通過電子化或手寫方式記錄新詞,並定期複習背誦。

背誦古文、優秀文章及金句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夠提升語感和寫作水準。養成每日寫作的習慣也是重要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需要堅持和規律,而非僅僅依賴靈感。

 

.要保持持續寫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每日寫作的習慣。

養成寫作習慣是保持持續寫作的最有效方法,而不是依賴靈感。

斯蒂芬·金等成功作家的例子表明,每日定量寫作是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養成每日寫作的習慣呢?

 

亞里斯多德指出,優秀表現源自良好習慣。

事實上,95%的行為受習慣影響,而非意志力。

因此,養成習慣比依賴意志力更加可靠。

 

首先,瞭解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

習慣養成的過程分為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在反抗期,42%的人會失敗。為克服反抗期,需明確行動動機、一次培養一個習慣、簡化行動規則,以及不過分關注結果。

 

首先,要明確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

很多人開始行動只是跟風或者隨波逐流,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因此,在行動的過程中,缺乏動力。

 

其次,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我們往往會因為貪心而失敗,想要同時培養多個習慣。

然而,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直到養成成功,再開始下一個。

 

再者,行動規則越簡單越好。

設定太多規則往往容易失敗,因此,在養成習慣時,要先設定一個簡單的行動規則。

 

在不穩定期,需要建立持續行動機制。

行為模式化、設定例外規則和設定持續開關是有效方法。

 

最後,持續行動是習慣發揮作用的關鍵。

先設定小目標,如連續行動100天,然後逐步延長,通往1000天。

 

持續行動將帶來巨大改變,養成習慣需要理解其階段,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來度過每個階段,最終實現持續行動的目標。

 

 

 

arrow
arrow

    銘記星辰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