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是我們的病根,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心念習慣惡多然後心念善少。
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


★根本煩惱
可分為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之煩惱。

▲二十種其餘之煩惱即:

(一) 忿怒之心。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即發暴怒,惱亂其心。

(二) 怨恨之心。由忿怒不捨,結諸怨恨,惱亂其心。

(三) 隱覆之心。自作罪惡,不能懺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亂其心。

(四) 熱惱之心。外遇違情之境,熱惱於心,不自安隱。

(五) 嫉妒之心。持心不平,常懷嫉妒,惱亂於心。

(六) 吝嗇之心。於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常恐散失,惱亂於心。

(七) 虛假之心。語言虛妄,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生惱亂。

(八) 諂媚之心。諂佞阿諛,心常愧赧,而不自安。

(九) 怨害之心。銜恨蓄怨,常欲損害於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惱亂其心。

(十) 自大之心。謂心不謙下,常欲勝人,慠彼有德,惱亂其心。

(十一) 不知慚之心。謂屏處為非,不知慚天以自悔改,惱亂其心。

(十二) 不知愧之心。謂陰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惱亂其心。

(十三) 隨境紛擾之心。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

(十四) 心神昏沈之心。心神昏闇沈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亂其心。

(十五) 正法不生之心。邪見多疑,於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惱亂。

(十六) 懈怠懶惰之心。身心懶惰,於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亂。

(十七) 放逸貪欲之心。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知檢束,因而惱亂。

(十八) 心逐邪念之心。心逐邪妄,遺失正念,遂致淪墜,惱亂其心。

(十九) 心常散亂之心。指心常放逸。謂著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亂。

(廿) 不求正解法之心。謂於法邪解,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為真,惱亂其心。

 

現在講個故事 :

在宋朝時,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釋僧俊, 俗性王明干,是洛陽人。

雖然出家修行 ,但並不守戒律 ,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有一天,他生了一場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後 ,他竟然奇蹟似的甦醒過來 , 醒來的時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眾懺悔

原來 ,他將要死的時候, 看到了兩位冥官要來追他,

追著追著 ,來到了一座大城門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說: 我是地藏菩薩 , 因為你在京城的時候 ,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

我今日特別來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你若能念此偈, 能閉地獄門 ,能開淨土道 ,能通報命

說完 ,地藏菩薩就立刻消失了,於是釋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 見閻羅王 ,

閻羅王問 :你在生的時後,曾經做過什麼功德?

釋僧俊說:「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 釋僧俊這麼說。

閻羅王問: 「你還記得嗎?」 

於是釋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他念著這四句偈頌的聲音,聽到之處,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

閻羅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還陽,宣說此偈頌。

僧俊還陽後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處 ,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
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 ,就是現在的覺林菩薩偈。


覺林菩薩在《華嚴經》是十林菩薩的第九位。
凡是印《地藏經》的,都把覺林菩薩讚佛的偈頌印上去。

這是什麼意思?告訴你,沒有地獄。
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夢參老和尚《覺林菩薩偈》講述- 佛弟子文庫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覺悟,就是說他的心。從他本來具足的到變成眾生,又從眾生覺悟回到本位,這叫覺林。這十個偈頌是用畫家來形容比方,用畫家的心,用諸顏色來比方。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這兩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隨著外緣變化的。工畫師畫顏色,他的心跟顏色,跟那些畫不相干。但是心畫出來了,畫出來的畫不是心,那顏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顏色的時候,那是虛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顏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為什麼用筆,用顏色,畫出個相來?那個相是假的,是虛妄的,誰都知道!

但是「大種無差別」。他那個心跟那個種子,沒有差別。這大種就是心,那些顏色裡頭沒有色相可得。色裡頭畫出那些顏色來,也沒有大種。它離開大種,離開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它又有哪個色相可得!沒有色相可得。形容我們這個心跟世間都如是。

若說到心,其他的相都沒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隨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顏色跟那畫,不能合到一起,他怎麼知道畫出來了呢?能畫的跟所畫的,兩個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這個眾生相,跟真心是兩回事。那怎麼合到一起了?但是畫,縱有顏色有畫筆,那必須得有個心指揮它來畫。拿這個作顯現的意思。說你那個性體,那心跟外邊境界相,一個相,一個心,互相交織的。一切相用畫筆來著顏色,它是無情的。你這個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無情的,合到一起嗎?不能合到一起。那畫又是怎麼產生的?這讓你來參。重要的是離開心意識來參,心裡頭沒有畫,畫裡頭也沒有心。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心裡頭沒有畫,沒有色彩,什麼也沒有。彩畫裡也沒有心。若離開心,有彩畫可得嗎?不離於心才有彩畫。這畫出顏色或畫出畫來,才能得的到。

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彩畫是心生滅的,這叫心生滅門。心是真心,叫心真如門。在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上頭有一個字,「心」。這是心,跟外邊的彩畫彩筆,那是境。心跟境不即,不是一個,不能相合也不離,離開也不行,這叫不即不離。我們經常講不即不離,就是這個意思。

心境,心跟境不相離也不能合;但是出來畫了是事實,這叫彩了。它雖然不是和合的,它不由心的安排,哪個用哪個顏色,這是心安排的。沒有心的安排,能有這些彩色嗎?畫不是心,是手啊!畫畫的是手,手跟心又是兩回事,手跟畫又是兩回事。沒有心指揮手,手怎麼能畫?這個道理讓我們要經常去想。

譬如「惑」,我們迷惑了,不論做什麼事,所做的都是錯事。從這裡返本還源。我們修道,或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你心念嗎?是你口念?心也得想,口裡才能念。心裡不想,想到別處去了!

你能念阿彌陀佛嗎?念阿彌陀佛又是誰?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經》說西方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是聽佛說的。《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十萬億佛土,那可遠了,你的心怎麼能觀想得到?當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如何想?你心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那兒,沒能你的心。不離你的心,不離你的口,你念阿彌陀佛,得到生極樂世界。

這你都可以聯繫這樣觀!這個心是生滅的,住不住的。念念遷徙,無窮無盡。那個思想難思議,想像不出來的。它示現一切色,而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一心」,諸佛跟我們都是一個心,可是各各不相知。佛心,我們不說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我們能互相知嗎?誰也不知道誰的心在想什麼?各各不相知。就跟那畫的色相似的,那個彩色相,紅的跟藍的各各相知嗎?它們是無情的,怎麼相知?根本知不了的,這個就要你去參!

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心真如是真,心生滅是妄。真妄怎麼能合到一起的?真絕對不是妄,妄絕對不是真。但是真妄兩個和合了,因為主和合了,才生出三世間,才生出十法界。

這個比喻是讓我們思索,讓我們依著它起修。在《華嚴經》十行法門,你要修行怎麼修行呢?你這樣的來觀,往內觀,觀你的身心。往外觀,外觀一切世間、一切世界。思惟觀一切法,無住無相無作。你所作的業,業業不相知,都是心所作的。

互相不相知,你這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我們說把妄遮斷來顯示這個真的,妄的遮不斷,真的顯現不出來。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經常如是觀,觀一切法的生滅。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析空觀,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沒有了,空了,這叫析空觀。一種是體空觀,知道這個本身,根本就沒有的,當體即空。

我們心裡最經常的障礙,不是斷,就是常。斷是斷滅知見,死了就有了。這都是業不由已的,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想怎麼樣。你得先把妄斷了。

〈起信論〉上講,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個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妄和合。我們想遮止一切惡,斷絕這個妄。有時候把阿賴耶識當成是斷是常,即不是斷,也不是常,非斷排常,恆如是轉。說它是真!是妄!它是真妄和合,恆時如是轉。它是一類一類的,常時這樣的相續,不間斷的這樣相續。流轉生死,我們要把它斷了,不再流轉了,那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要下功夫。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這是覺林菩薩讚歎偈中,拿這個畫師來比喻心的變化。能變所變的形象,畫的畫,那變化多端了。所畫的畫不是心,而由心故畫。心裡所畫出來的,顯我們這個妄啊!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妄心,你心裡想的很多怪念頭,妄心所想的,由這個心顯現一切法。

這個涵義不是顯現的,而是斷。顯現的是常,就是遮斷。因為我們這個心!它所變現的一些形象,覺林菩薩就用這個畫師來顯現我們這個心。是心畫的嗎?是手畫的嗎?而且還要調色或者用紙,才能畫出形形色色來。這個心,它是不住的。心裡頭包括無量的,形形色色的各種想法。它能表現出來像那畫師似的,化現一切色。我們這個心也能變化種種樣樣的。但是你所變現的東西,互相不相知。也就是說你心所變現的,某一段時間的變現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就解釋工畫師。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那個畫師自己並不曉得他的心,沒有了解他的心。一切法,法不知法,法法互不相知,無心故。但是它可能頓現,就像那個畫師畫畫一樣的,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心。畫是由心畫的。

參悟一切法的時候,你想一個形象,或者想個什麼東西,就是心裡在想。心裡想的不是事實,是假的。想的不見得變成真實的!變成真實的,還是假的。雕刻匠他拿刀子想刻佛像!雕什麼?心支配他的手,手支配他的心,心跟手和合的,還得有前頭一個模子,不是自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如是產生的。法不知法,這個法本身不知道,它是無情的。而由畫師畫出來的,一切眾生都不能了達他自己的心。

一切事都是他的心做的,讓我們認識我們這個妄心。我們的心能現起很多境界,在這個境界相,你不去攀緣,不必執著,沒有實體的。但是,讓你達到無住,以無住為本。

心能畫,但是它不能知。所作的畫,畫也不能知心,心也不能知畫。像郎世寧畫的馬,那畫的神了!鄭板橋畫的竹子,把那竹子畫的很神了!但是那竹子不是他的心,可是由他的心來畫。這個身體不是我們,是我們畫出來的,沒有這個身又怎麼能顯出來?

我們這個緣念的心,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大家看吧!好幾百人,各各面孔不一樣的。各各的心不一樣的境。一切境界相是由心變的,離開這個心!沒有境界相可得,境界相無體。但是我們這個心又去緣念這些境界相,攀緣這些境界相。這個心就像工畫師一樣的,畫師不知他的心,但是畫可是由他心生出來的,他的心裡也沒有畫,這要你自己去想。

一切諸法的體都如是。原來是空無所有,拿一張紙、拿點顏色,就畫出個相來,畫這人物、畫這山水、就有了。有的不是實在的,還是個假的,這要思維修了!換句話說,就是參。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是心變現的,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是沒有的,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誰心裡又變化個地獄啊!那是你的心變化地獄,這種變化可多了。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前,加上覺林菩薩這個偈頌。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一位大德他墮地獄,到了地獄門前,憶念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這個偈頌。本來他念想完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沒有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在《地藏經》前頭,印上覺林菩薩偈,這是這段故事的原因。你要是怖畏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有二十四年了。因為念《地藏經》,一開始就要念覺林菩薩偈頌,以前講《華嚴經》沒有怎麼注意,現在念《地藏經》時就開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經常觀想你這個心,由這個心才造種種的業。每天你的思維,一切行動,離開心嗎?也有離開的。精神錯亂的人,精神錯亂的離開心了,那叫傻子。我們經常說傻子,傻子老實一點,瘋子就不老實了,瘋了嗎!他就作種種的業,要經常的這樣思維。

這是觀心法。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法,觀什麼心?因為它是空的,行菩提道,發菩提心,千萬別產生障礙。一切法,先悟得它是空的。因為空,它沒有障礙了才能建立一切。你要怎麼畫就怎麼畫,如有障礙就不行了。你只能照葫蘆畫瓢,畫不出別的來,畫瓢可以,畫山水畫人物就畫不出來了。形容你這個心,主要是讓你觀心。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這個心妙到什麼程度呢?色受想行識都是心所造的,從心所生的,何況世間呢?世間相,什麼都能畫得出來的,那是心造的,所以能造一切法。一部大藏經都是心畫出來的,那是佛心畫出來的,不是我們心畫出來的。無量無邊的地獄,那是我們心畫出來的,心所畫的。世間的山河大地一切事物,全是心畫的。

「無法而不造」,這個山河大地,可不是一個眾生心!無量眾生心,在這個世界上住的,所有眾生集體畫出來的。有時候畫風災,這次大海嘯是誰畫出來的?自己畫出來的,我們並沒有畫它。為什麼?我們沒有受難,只是知道而已。

這個心像工畫師一樣的,能夠畫世間。世間所有的形象,唯心識所變,都是你的心識變化出來的。天堂地獄、你的家庭,都是你的心變化出來的。在社會上,他的腦子在那裡想,他有財富,想要開個公司,他變出公司,變出職員。這也開擴,那也開擴的,發展了多少家,就是他思想變的。有時變好了,有時變壞了。變好了呢?公司成立了,賺錢了越來越興盛,掙多少個億,全世界都有他的生意。變壞了倒楣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業,業是惑,惑是心。心裡一迷惑,生出來這麼多問題。家庭也如是,一切都如是。

總之,一切法都是你心所造的。就像畫師畫畫一樣,他能畫出各種畫來。但也有畫得好的,也有畫得不好的,畫得好的就是名家了。像我剛才舉了幾個畫好的,好的有什麼現相呢?古來人所有畫竹子的名畫家,你坐在他那畫跟前,你感覺著那個竹子清風吹動似的,有那麼一種感覺。那就是他的心感染到你。郎世寧畫的馬,那馬像活了一樣的,越看越像。那就是他的心有神力,心力所加持的。

為什麼一張畫值幾千萬美金!這就說明心造化的不同。有的畫不值錢。為什麼?他畫的心力不夠,心力不夠就不神。畫畫是畫的神態。例如說那畫竹子的,還作首詩,「重重疊疊上瑤台」,那竹子的影子,重重疊疊上到台階了!「幾度呼童掃不開」,就叫童子把它掃了。那影子哪掃得到呢?怎麼掃也掃不開!太陽一出來,影子沒有了。「剛被太陽收拾去」,太陽把它收拾沒有了,一會月亮雙出來了!「卻教明月送將來」,這個裡頭所含的義很深。(編者按:典出北宋蘇軾「花影」詩句。)

這個是說竹子的影子,另一種是說社會上的壞人擾亂你不得安。太陽一出來,陽光一普照完了,壞人都沒有!晚上那個月亮一來,他的影子又來了。太陽把它收拾走了,月亮又把它送回來了。

故宮有間房子,一到天陰的時候,宮女就在裡頭來回走,這是北京一景。天陰了到故宮裡看這影子。建國初期,這間房子拆了,影子也沒了。北京有個倒影廟(編者按:即北京四西城慈慧寺),那座廟的大殿門有著一個洞,你在這洞裡往外看;不論誰在這裡過,腳在上頭走,腦殼在底下動,所以叫倒影廟。

這是什麼?唯心所造的。沒有一件真實的,真的就壞不了了,可壞性不是真實的。能造這個心是假的。所造的一切法呢?哪有真實的,都是假的。那畫家拿著手去畫,這個手就是代表心了。他的心不注意,心神不在,他的手畫不出來。是手畫嗎?是心畫嗎?說手在畫,心裡在指揮,心裡動念,手裡在畫,那就和合了。那手是有形的,心是無相的,無形無相的,怎麼合到一塊呢?合不在一塊兒。分開了畫不出來了,合也不是,分也不是。我們這種種五蘊,就是這麼樣形成的。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拿工畫師形容這個心。我們前頭講,「惑」,因惑而起業。惑是把心迷了,起了惑了,那惑就造很多業了。拿手畫畫,就是指你造的業。這是迷惑所造的業,不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心了,明白心了不造這個業了。

十方一切法界諸法,虛妄不實的。告訴你,沒有一件實在的東西,讓你這樣觀。這樣觀就觀空了嗎?這叫修道的功行。怎麼行啊?發了菩提心,行道就是修行,怎麼修行?觀一切法是假的、空的。等你達到空了,連你這個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全是空的。空是性,是諸法的體性。畫呢?是隨緣而緣起的。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世間的五蘊,一切境界相。色就是一切法,色相、受,這是心法。色心二法,受想行識,就這二種。一個境界相一個心,全部沒有實在的。眾生如是,佛亦如是。心佛都是這樣,佛如是,一切眾生也如是。心佛與眾生,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個是從什麼起的?從體性而起的,體性是無盡,這叫性空。

但是因心緣起,假助緣一切緣。緣能使這個心,成一切五蘊相。要是能明白了這個心,這樣的來修行,你可以照出一切世間的境界相。這樣子你了解心了,就能見佛了。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這是什麼呢?性空。佛是怎麼成就的呢?緣起,緣起性空。修行要這樣修行。觀心行、禮佛、拜懺、讀經、能讀的、所讀的。所讀的經文,全是隨緣而起的,隨這個緣能可以漸漸的覺悟。

明白你的心性,這是緣起。明白你的心性,那是性空,一切眾生都是心造的,心是一總相大法門體。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一個心真如,那就是佛。心真如,心生滅,那就是眾生心了。九法界都如是。「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心有生滅嗎?心無生滅,隨緣而生一切諸法,緣盡,還歸於真空,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經論都如是。

修行就是觀你心的起處,達到無念、無作、無相。完了就產生無邊的妙用。如果自己能悟道了,任何環境你都能安然自在。為什麼呢?你放下了,看破了。因為你的心不起念,還有哪個來造這個事呢?起念才造作。佛就如是,沒有造作,能知道你的心裡所做,能達到無念、無作,天下太平了。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就見佛了,了佛的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

如果能先觀自己的五蘊,先觀你的肉體。誰指揮你的肉體?找找原因吧!為什麼會痛?找找痛的原因吧!為什麼會生病?四大不調。人吃五穀雜糧會害病的,因為病從口入。病是怎麼來的?不是多吃了,或者不吃了,或者食物裡有毒了,吃了不消化了。

這樣去觀。先從有觀,能把有觀到空。那誰也拿你沒有辦法了!什麼害都不會受了!像真歇了禪師、高峰妙禪師,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就是這個涵義。等他一入空觀了,鬼拿他沒有辦法了,閻王爺也拿他沒辦法了。哪找他去?沒有。要這樣子來認識佛,來認識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本覺在生滅門中,認識一切諸佛,本覺在真如門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這是真正的修行,這叫「一心二門三大」。這樣去觀,還只是觀。還在十行位的菩薩。講修行的方法,十行就是這麼樣修行的,達到梵行,把一切法都收歸到真理。

我剛才講的「一心二門」,「二門」就是一個染法,一個淨法。心真如就是淨法,心生滅就是染法。染法也是這個心,淨法也是這個心,隨眾生的機,就變成染了。隨順諸佛的行,達到諸佛的境界,就是淨了。染法、淨法,平等平等,為什麼呢?一心。一個心生滅,一個心真如。這是二門。這個心是住於生滅?還是住於清淨?下文就說了。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這就達到自在了。我們認為這個心在我身上,這是肉團心,這個心沒有作用的。心不住於身,那身在心裡頭住吧!身體住在心裡頭,身亦不住心,二俱無住,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心跟身是兩個?是一個?說一不可以,是錯誤的;說二也不可以。真、妄,真是心,妄是境。

要離開真妄,因為這是相對法。得達到無對,依著心體所起的變化隨緣。身就是變化所產生的,根身器界,這是有相的,實相分。什麼相呢?性體的相。性體本沒有,隨緣起業用,作諸佛事。實在是未曾有。用語言表達,只能顯示所說的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表達出來的都不是。

表達出來是妄,不是真。真?真得默契,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這都從哪來的!身從何處起?心又從何處生?這叫性空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說心本來不住身。大家有沒有讀過《楞嚴經》?心不在內,當然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外,那在中間了?心不住中間。

在《楞嚴經》是七處徵心,八番顯見,徵心就是心在哪?心無不在,而無不在。真跟妄,真妄就是你心裡所顯現的境界相,但是它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這個偈頌把上頭所說的總結了!你要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去觀諸佛,那就觀法界的性體。觀性體,觀法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畫師畫的都是妄境。因為不知道他的心哪?觀唯心造,一切法都是心造的。心造的什麼呢?能造成佛,不造妄,不造眾生,光造佛,常時作觀照。

觀照什麼?無念、無著、無作。你觀這世間上一切差別,什麼是真佛?人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在哪裡?「靈山只在汝心頭」!你的心就是了,觀你的心就好了。這就觀法界性的真如門,一切世間相,「一念不覺生三細」,有念頭就生起細相來了,不覺了。外頭再加上境界的緣,就長六粗,這叫九相循環。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就造了種種的業。

一造業還不受報嗎?那就越轉越粗了。一造了業了,就跑不脫了,業系苦。業就把你繫住了,業系苦。但是你一觀法界性,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苦都解脫了。

沒有了。就像你要做夢,被人家捆綁了!一醒了,什麼都沒有!哪有這個事?觀法界的心,真如門,又觀法界的心,所造的生滅門,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都是一心。

我們拜懺的懺本,都是「一心頂禮」。一尊佛,一尊佛,一心頂禮,五十三佛,五十三個一心,還是一心。達到一心,問題就解決了,這叫什麼呢?唯心識觀,在《華嚴經》叫法界觀。但是隨事就不同了,事事無礙了!這個是觀真空絕相,絕一切相,達到成佛了。

但是這個就深了!意思是我們修的時候,不容易做得到。你常時心裡繫念,係念什麼呢?先辨真假,找真斷妄。在你心所起念處,心裡起心動念,這全是假的。只要一起念,觀那個無念,那就是智慧了。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佛答了那麼多,就是告訴他,「心無所住」。心還有住嗎?無住,無住就無念,無住、無念,你應達到一心了,達到一心了。這個偈子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你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欲了知過去三世一切諸佛,那你觀觀法界性吧!

這法界性是指觀心真如門。這一心什麼都沒有,清淨的。一切世間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乃至諸佛,染淨諸法,那是唯心造的。法界性什麼都不造,唯是一心,知道一切都是唯心造的。我的心不造了,一念不起,什麼也沒有了,因為我們心裡有生有滅。若心裡達到無生,諸法無生,不自生、不從他生。經常這樣觀,業障自然就消失了,無業可造的,能造業的亡了。

那所造的業還在在嗎?華嚴的懺法,大乘了義的懺法,罪要怎麼懺?教你觀心!罪都是心造的,心都沒有了,誰來造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頌念久了,什麼也不求了。無求也無得,求是得不到的,因此常作如是觀。

這不是一輩子、兩輩子就可以成佛。要相續不斷的觀,永遠不退,勇猛不退,得發長遠心。

 

 

.

印光大師反覆強調,卻少有人知的念佛竅訣,觀世音菩薩修行正果就靠它!

- #秘史趣聞 #佛教-youtub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銘記星辰之下 的頭像
    銘記星辰之下

    銘記星辰之下

    銘記星辰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