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土有殊勝緣的有三尊佛菩薩:
一是  阿彌陀佛:
一是  觀世音菩薩:
一是  地藏王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持咒是「 唵嘛呢叭咪吽 」
地藏王菩薩的持咒是「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

淺白來說:

持念 觀世音菩薩:依靠觀世音菩薩願力當妳的救渡者,讓妳能先暫時化解苦難。

        之後妳再慢慢成就六度波羅密功德,再逐漸償還因果。

持念 地藏王菩薩: 依靠地藏王菩薩願力當妳的擔保人,由地藏王菩薩作擔保人,讓妳能先緩解因果業障。

        之後再逐漸積累功德償還。

持念 阿彌陀佛: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當妳的保護者,先帶業障到阿彌陀佛那邊休息一下,讓阿彌陀佛保護妳一下。

        等到自己有能力渡化其他人時,再回來渡化償還之前的因果。

.

 

 

修行是自己的事
http://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zine/5_detail.php?Id=1051

修行是自己的事
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道理方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圓融面對人、事問題,表現智慧的修養去化解,做到圓滿且不傷害。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64期 2012年1-2月合刊
文/性如

修養是要經過修行去慢慢完成的。從修正自己身口意行為的缺失,去調整自我,改變不好的成為好的,使好的要更好!

眼裡看的盡是別人的缺點,說好聽一點是為他好,其實是關心過度、妨礙自由。然而,發現自己也有這種缺失,就要想辦法去修正,以減少這些缺失!絕不是當你自己發生問題、煩惱來了,怕自己受到傷害,就盡找理由、找藉口來保護自己。

「處處都是法、處處都有道」,要知道萬法中,都有其道理方法,但是要自己實際去修行,慢慢去體驗與發現,才能夠完成修養。

白雲老禪師言:「學佛的要訣,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以外;必須以智慧處理問題,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以圓滿覺悟作為標的。」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中,去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突破自我,實際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來化解問題煩惱。「凡起心動念,都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

 

 

引用自-改變從「知情意行」開始-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psychology/mml29az.html

以下文章為摘錄,有興趣者請至原部落格參閱:


...
人有煩雜、焦慮、恐懼、緊張、憤怒、悲傷、痛苦...

這些情緒,並無法簡簡單單地想擺脫就擺脫,而是要學會自我療愈,去學習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

首先要知道源頭:「知、情、意、行。」


認 知: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由自己的認知構建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就是每個人腦中的那個小世界。
多閱讀其他人的知識與聽演講與看知識視頻,增廣自己的見聞改變人的行為地步,提升認知和觀念,拓展視野、增長見識。

情 緒:
「情」指的是情緒。
人無時無刻會產生各種情緒,因為世界對我們有正反饋和負反饋。
有句話叫「成功是成功之母」,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選擇「更好」,是因為從來沒有過那個「更好」的情緒體驗。
不能早起是因為從來沒體驗過早起的快樂;
不願寫作是沒有體驗過寫作的快樂;
不願閱讀是從沒沒有體驗過閱讀的快樂。
結論也很明顯,若想改變人的行為,就要讓他有情緒體驗。

意 志:
每個人的意志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強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意志力也會消減和損耗,但意志力也能增加和恢復,更重要的是意志力是可以鍛鍊的,就想運動可以鍛鍊身體一樣,通過一些活動也能鍛鍊意志力。

行 為:
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知、情、意」在背後作為支撐,行為的發生與改變來自人的「知、情、意」,
很多行為遲遲沒有發生,很多人遲遲不能邁出行動的第一步,背後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要麼是認知上存在問題,要麼是情緒上沒有正面體驗,要麼是意志力不夠,要麼是三者都存在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銘記星辰之下 的頭像
    銘記星辰之下

    銘記星辰之下

    銘記星辰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